千秋冶炼利国驿 |
2012-06-21 11:28 |
利国镇,素有“铁矿之乡”、“建材之乡”、“钢铁、铸造之乡”的美誉。从公元前206年,利国人采用铜山岛之铜矿设炉冶炼为诸侯王国铸造铜币,到今日利国镇形成炼铁、炼钢、轧材、焦化、铸造产业的集聚区,利国走过了一条崎岖的发展路。本文梳理了利国镇的历史发展,力图展现勤劳智慧的利国人如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设炉冶炼为诸侯王国铸造铜币 利国镇历史悠久,远在秦汉之际,这里已开始采铜冶铁。公元前206年,利国已采用铜山岛之铜矿设炉冶炼为诸侯王国铸造铜币,后用作制镜。“汉元封初(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以桑弘羊请,于彭城沛郡立铁官。”隋唐时期,据《旧唐书·职官志》载:利国主管铁石的“铁官”已晋升为“秋丘冶”。《徐州府志》卷十八“利国驿”条曰:“州东少北九十里,有秋邱”。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797年)取炼铁利国利民之意,将秋丘改为利国,秋丘由冶升为监。《太平寰宇记》载:“利国监,本秋丘冶务,烹铁之所,至皇朝升为利国监。” 由秦汉至宋朝时,经过千年的发展,利国的冶铁业达到了它的鼎盛期。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为抵御外族侵略,枢密使大将狄青率兵到利国采铁,沿村南由东向西排设铁炉60盘,就地冶炼,制造盔甲,锻铸兵器,且挖掘河道以利运输。其倾倒在石龙河边的废渣至今犹存,俗称“炉渣棚”。关于狄青率兵采矿冶铁之事,利国村西关帝庙前石碑上有记载,惜关帝庙与石碑均毁于“文革”期间。 从木炭炼铁到煤炭冶铁 宋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徐州知州苏东坡走遍徐州后,在《上皇帝书》中用了大量篇幅向宋神宗赵顼述说利国,苏东坡称徐州时的利国,是年产生铁154万斤的冶炼中心。商贾所聚,其民富乐,大家冶户,藏镪巨万,而守卫却严重不足,常为盗贼所窥。想到徐州的安全,进而考虑到京东之安危,苏东坡心急如焚。而此时河北因“地方保护主义”又禁止利国之铁北上,利国近四千人的冶炼从业者又面临失业危险……爱民如子且忠心为国的苏东坡一方面为利国的冶铁业据理力争,另一方面,又从安全考虑,征“有材守而忠谨者”,“授以剑刃刀槊,教之以击刺。”以达到以冶护冶、以冶守冶的目的。是以“冶户皆悦而听命,奸猾破胆而不敢谋也。”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苏东坡以个人之力不仅使利国的冶炼业得以巩固,而其于元丰元年冬天在彭城西南白土镇所发现的石炭也被其推荐到利国用来炼铁。利国的冶铁业在苏东坡的指导下完成了从木炭炼铁到煤炭冶铁的华丽转身。 在苏东坡初任徐州知州时,利国有冶户36户,每个冶户中采矿、冶炼铁的从业人员达百人,计整个利国从事冶炼业的人员达近4000人。宋元丰元年时,利国居民已过万人。此时再加上苏东坡的推波助澜,利国的财富与人口即使在全国范围内来看,也是相当可观的了。此后一段时间,利国的街道上车水马龙;路两侧的房屋鳞次栉比,兴旺繁华的场面让一水之隔的留城与之相比逊色不少。 利国冶炼业日渐式微 元明两代,由于地表铁矿石减少,加之微山湖逐渐形成,采矿坑口(古称开矿洞穴)和冶炉也被湖水淹没,又受开采技术所限,地下深层铁矿石无法开采,使得利国冶炼业日渐式微,到明朝末期采矿冶炼业已基本停止。这时的利国只是1500多公里的运河畔的一个普通小镇。此时,经济地位衰退的利国能吸引人们眼球的,就只有承南北中转的利国驿站了。 成立利国铁矿务局 直至鸦片战争后,外国采矿技术传入中国,利国采矿冶铁业才再度引起世人的注意。清光绪八年(1882年),洋务派首领之一,两江总督、南洋大臣左宗棠为加强海防,“拓增船炮大厂”,命令徐州兵备道程敬之(字国熙)对徐州的煤、铁矿藏,“查勘确实,遴员举办”。于是,程敬之聘请在南京的候补知府胡恩燮(字愚园)到徐州筹办煤矿、铁矿。 胡恩燮请英国矿师巴尔勘探矿苗,发现“徐州铜山境煤苗极盛,利国驿所产铁矿尤多且佳,诸山环绕微山湖,磅礴郁积,不尽黝黑,铁质隐然,俯拾之余,皆富融焓”。巴尔称,铁石含铁约十分之八九,名曰“镔铁”。当时捡拾铁石四块,寄往上海熔化查验,头号铁石两块,含净铁78.5%;二号铁石含铁70.085%;三号铁石系生成铁质,稍含笔铅。显然,都是富铁矿石,炼之即可获利。于是,光绪八年(1882年)八月二十四日,正式委派胡恩燮承办,当日利国铁矿务局成立,颁布章程12条,招股集资。原禀五千股,以商为主,不请官本,而各省商人纷纷认股,数达八千股之多。矿务局局址选在利国驿小北山,剋日兴工,建厂屋、定机器,领官山10座,征地11顷又78亩。筹银10万两,在上海瑞生洋行订购铁炉两座,熟铁炉20座。计划日产铁60至70吨,年产2万吨,以供兵轮、机器厂之用。左宗棠上书光绪皇帝《为开采徐州铜山县境煤铁援案》奏折,并请求“准委胡恩燮办”,光绪皇帝亲批“著照所请,该部知道,钦此。”自此,商办官助的徐州利国煤矿铁厂正式开办起来。 据光绪十年(1884年)正月初六的《申报》消息:“利国矿井腊月二十八日见红”,即见煤的吉语。同年四月十六日又登消息:“利国之利全于铁。铁石漫山遍野,取用无尽,诚能以本地之煤炼本地之铁,其利可至数十倍。”当时在蔡家庄(今利国东蔡山)择地开井采煤,一时,“东西洋人”来华潜探矿者众多,利国之铁矿,始为外人垂涎。 袁世凯七弟设立“利国驿铁矿有限公司” 辛亥革命后,胡恩燮之子胡国光亲赴北京,将徐州利国的煤、铁奉献给袁世凯。1913年,袁世凯派其七弟袁世传来徐州办矿,筹资122万,设立了“利国驿铁矿有限公司”,招用工人1000多人,并试行巷道开采。后因两遭战乱,袁氏积欠矿息数额巨大,无力偿还,由江苏省农矿厅收回矿权,直属省办。 徐州沦陷后利国遭遇掠夺式开采 1938年徐州沦陷后,日本钢管株式会社信托三友公司等来利国,用河南、关东抓来的劳工实行掠夺式开采,长达6年之久,大量矿石经青岛运往日本。1945年日本投降时,将采矿设施全部破坏。国民政府接管后虽恢复铁矿生产,但直至徐州解放前年产仅11万吨。 形成特色的工业经济构架 时光进入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80年代,占据天时(党的富民政策)、地利(地下资源丰富)、人和(冶铁从业者人才荟萃)的利国冶铁业步入新天地,1978年,全镇即建成5家小铁矿。利国逐渐形成了以生铁、钢材、铸造件等主导产业为特色的工业经济构架。 钢铁产业的发展壮大,也带动了焦化、物流、三产服务业的发展。随着项目增多,产业聚集,集约发展,以利国镇为核心逐步形成炼铁、炼钢、轧材、焦化、铸造产业的集聚区。 近年来,随着需求量的增大,2010年利国镇开工建设项目共5个,总投资33亿元。同时,利国镇围绕“培育钢铁千亿元产业”的目标,按照《铜山县钢铁产业调整和发展专项规划》和国家产业政策,拟于2010年至2015年总投资220亿元,筹建6个项目。 “山满金,水满银,人称徐州聚宝盆”的利国在新的时代下再现辉煌,充满生机的利国冶金业还会为人们创造更多的财富。 |
编辑: 张明 来源:徐州矿业报 |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53751 传真:(010)64410636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