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冶金工业发展历程】广东省有色冶金工业大事记 |
2012-07-04 09:11 |
西汉 西汉汉初,铜陵县铜山,越王赵佗于此山铸铜(见《太平寰宇记》)。 东汉 《后汉书·郡国志》云:连县出金及石碌、钟乳、水银、朱砂、白蜡。信安县(今开平县东50公里)……有金山,又有铜石山,又有银铜山,又有铅穴山,出铅、锡。 宋 宋承唐制,矿冶业隶属于少府,并设监、冶、务、场等各级管理机构。全国有三个银监,广东有桂阳监。 宋仁宗庆历末年(1048年),韶州天兴铜发展较大,岁采25万斤,韶州即置永通监(见《宋史·食货志》)。 《方舆纪要》载:“至和二年(1055年),以韶州岑水场铜发,令漕司益铸钱。” 徽宗年间(1101-1125年),全国胆水浸铜11处。韶州岑水铜场产量居全国之冠,除供广南道(今广东、广西)外,还北调。场内矿工数以万计。 南宋年间(1127-1279年),韶州岑水铜场虽大不如前,但铜产量仍居全国首位。 《宋史·地理志》载:广南东路(今广东省大部)有银场25处,锡场20处,铅场6处,铜场3处,金场1处。 《宋史·食货志》云:韶(今曲江)、广(今南海)、英(今英德)、连(今连县)、恩(今阳江)、春(今阳春)州有银场;英州有铜场;连、英、春、韶州有铅场、务;潮(今潮安)、循(今龙川)州有锡场;韶州有天兴铜场;南恩州(今阳江)有金冶;英、韶、连、春州有银冶;韶、英州有铜冶;英、韶、春、连州有铅冶;潮、循州有锡冶。 元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韶州路曲江银场,听民煽炼,每岁输银三千两(见《元史·食货志》)。 明 明洪武六年(1373年),阳山县铜、铅、铁矿丰富,是全国13个铁冶所之一。 《明一统志》云:阳山、曲江、英德出铜;连州、番禺、清远、东莞、阳山、连山、曲江、翁源、乐昌、英德、海阳(今潮安县)、阳春、四会、高要、电白、化州、信宜等县出银;翁源、乐昌、仁化、阳春出铅;新会、海阳、泷水(今罗定县)出锡;连州出水银、丹砂;肇庆府(今高要县)奢山有丹砂。 清 康熙年间(1662-1722年),阳山县采、冶铜、铅矿多达16处。 《清一统志》、《广东通志》(道光二年刻本)及《山川略》载:广东省铜、银、金、铅、锌、锡、汞产地41处,分布于26个县。其中银8处、铜8处、金3处、铅11处、锌1处、锡7处、汞3处。 《清通典》载:惠州府永安(今紫金县)粗石矿,潮州府丰顺县双山岽,嘉应州(今梅县治)大禾坪各银、铅矿,每银一两,收课四钱五分,每铅百斤收课20斤。惠(今惠阳县)、潮、韶、肇等府铜、锡矿厂,均二八收课。 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蕉岭羊子山人开采当地铅矿,铅渣堆积如山。其后,为清廷禁采。 宣统二年(1910年),永安(今紫金)凤安圩农民张凤在鸡笼山拾获一块黑石,经鉴定是钨矿。其后,附近农民上山采挖。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 是年,广东省领照采、探矿区有25个。 民国5-6年(1916-1917年) 是年,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需锑甚多,曲江一带锑矿开采极盛。除曲江外,韶关、广州也设有炼锑厂。 民国6年(1917年) 是年,广东省设立实业厅,兼理矿务职权。 民国7年(1918年) 是年,发现连平锯板坑等处钨矿。 是年,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有色金属物资需求多,加上省内战事已少,促进了广东矿业发展,办理领照开采者达66个矿区。 是年,钨砂价为每吨4000元,实际有八成以每吨300元售于外商(价格由外商操纵)。 民国8年(1919年) 是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锑价暴跌,曲江一带锑矿的开发,作辍无常。钨砂仍自由买卖。英、德、荷等国在中国设立机构,联合压价购买中国钨砂。 是年,广东省地方对钨砂的产销,层层抽税,办理领照开采的矿区由58个区降为7区。 民国10年(1921年) 是年,省独立设矿务处,管理矿业(后又由省长公署管理)。 是年,广东省政府与美商辉华洋行李嘉生订约,开采蕉岭羊子山铅矿,名为蕉岭矿厂(历时三年)。 是年,矿商用机械设备选、冶揭阳(今揭西)塘湖山钨铋矿,先后任用留美人员和日本人为矿师。 是年,美商押款占有蕉岭、梅县、丰顺三县铅矿。 民国15年(1926年) 是年,广东省矿政由省实业厅第三科主管。省内各区设矿务专员。 是年,广东产钨、锑、铋、锡、钼、铅合计1181吨,以钨、锑、铋为主。其中钨、铋产量在全国居前列。 民国16年(1927年) 是年,开采矿区计53个,其中煤、钨铋矿区面积分别为5000亩以上;锡、锰、铋矿区面积各为900亩以上。 是年,广东各矿产出口总值为113.9869万关平两,主要出口锡、钨及其他五金矿产,其次为锰砂、非金属以及少量生铁和纯锑。进口矿产总值为1101.3210万关平两,其中五金矿产3.6278万关平两。 民国17年(1928年) 是年,省建设厅第二科、省建设厅实业处先后接办矿务。再后,由省建设厅直管各地官矿机关。本年领照开采钨、锡、铋、锑、铅、金矿15区,已停采的达90区。 民国18年(1929年) 是年,两广、江西成立建兴公司,经营钨砂,统一对外。后因遭矿商反对而撤销。 是年,世界经济萧条,锡业不景气,有熟习锡业采、选、冶技术的华侨返粤。 民国19年(1930年) 是年,广东钨业各自为政,竞相抛售。钨价操纵于外商,私采私卖,极为严重。 民国20年(1931年) 8月,全省较有价值的有色金属矿区计有34个,其中钨12区,锡5区,锑2区,铅7区,金8区。 是年,时局暂时稳定,曲江锑矿恢复开采。贼佬顶、观音座莲、皇岗岭等处锑矿,划归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司令部军垦处经营(1935年复归商营)。 是年,全省输出锡80吨,尚有钨、铋、钼、锑等出口。 民国21年(1932年) 是年,全省产钨砂2320吨、钼精矿0.2吨、铋38吨、锡245吨、锑0.5吨。同年出口锡50吨。 民国22年(1933年) 10月4日,广东省政府核准英德八宝山钨铋矿由建设厅收回自办。 11月,成立广东省钨矿专营处,实行统一运销,并制定《钨矿收买章程》和《钨矿缉私章程》等。 是年,国际市场上钨、锡、锑价格上涨,广东省产钨砂2500吨(仅次于江西省)、钼精矿5吨、锡80吨、铋120吨,黄金500两。 民国23年(1934年) 4月,撤销钨矿专营处,成立广东省国货推销处,内设矿物部。 是年,广东全省矿品走私严重,时有官、商勾结或军、商勾结走私产品之事。 是年,广东省建设厅第五科管理矿务,下辖惠州、西江、北江、潮梅矿务专员办事处及英德八宝山钨铋矿采矿专员办事处等,另该厅直辖技术室矿冶组和琼崖实业局。 民国24年(1935年) 4月,广东政局动乱,钨、锡、锑矿产未受资源委员会制约,仍独立经营。 夏,钨矿专营划归第一集团军(原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司令部接办(英德八宝山钨铋矿仍由省建设厅派采矿专员督采)。 是年,锡价上涨,海南岛锡业公司多达15家,矿区31处,面积计8400余公亩,土法提炼,运港精炼。儋县那大成为该岛锡业中心,有7个锡业公司之多。 民国25年(1936年) 9月,广东钨业移交资源委员会管理,成立钨业管理处广东分处和经办钨砂贸易的广州国际贸易事务所。 民国26年(1937年) 1月,改革钨业管理制度,除八宝山钨铋矿外,一律登记矿砂产量,由资源委员会钨业管理处广东分处收购,或由采矿员自备资本采办。 2月1日,省建设厅出版《广东全省矿区一览表》(计有色金属矿产11种161处),并编制矿产分布图。 是年,金价高涨,罗定连州街有19个公司竞相开采黄金矿产。 民国27年(1938年) 10月下旬,日军侵占广州。钨业管理处广东分处迁广州湾(其后,又迁澳门)。11月起,钨、锑改由湘桂铁路运输经越南出口。 10月,沪、汉国际贸易事务所合并后,接收广州国际贸易事务所,改称国际贸易事务所,址设于香港。 民国28年(1939年) 6月,日军侵占阳江南鹏岛,并掠夺开采钨矿(直至1945年9月止,设备均废)。 是年,广东钨业划分为北江、东江及潮梅、西江、南路四区分别管理。 是年,日寇先后侵占海南、潮州和粤北部分地区,各矿商所办的矿山多已停采,仅乐昌锑矿、连县锡矿和连平钨矿等后方矿区维持生产。 民国29年(1940年) 8月,钨业管理处广东分处由澳门迁南雄,并收回各采矿员承办的矿区。各矿商领照开采的钨矿计64处5800公亩。 12月,钨砂价由1937年每吨700元提为2500元(国币)。 是年,广东省黄金产量达到最高点。钨矿产量为933吨。 民国30年(1941年) 是年,物价飞涨,罗定一带仅3个公司采金,曲江锑矿全停办,全省产钨砂仅819吨。 民国31年(1942年) 是年,广东金矿开采区达31处。 民国32年(1943年) 是年,连县潭源洞及横水锡矿;因战事,机器未能运进,只能进行土法采、冶。 民国34年(1945年) 是年,日本投降以后,广东省政府公告矿商登记采矿。 民国35年(1946年) 资源委员会从1月起办理对外销售矿产业务,并于6月解除锡、汞统制。 9月,钨砂收购价为每吨120万元(国币),锑价为每吨70万元,锡价为每吨250万元。 民国36年(1947) 12月,广东钨业由钨业管理处广东分处划归第三特种矿产管理处管理。 是年,由于物价飞涨,货币贬值,钨、锡产品滞销,厚婆坳等不少钨、锡矿山停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 10月14日,广州解放,随即成立广东省财政经济按管委员会,接管原有企业和“广东实业公司”以及各厂的广州办事处。 是年,广东全省产钨精矿20吨,铋精矿金属含量1吨,精锡66吨,铜材458吨。 1950年 5月1日,中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管理总局广州办事处成立,主任陈瑞符。 7月,有色金属广州办事处设西江、南路、东江、潮汕4个矿品收购站。 9月,有色金属广州办事处改为中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管理总局广东办事处(以下简称广东办事处),主任陈瑞符。成立3个分处,4个管理站。 11月,建成化验室,化验钨砂,销售矿品。 1951年 1月1日,广东办事处成立连县工程处接办连县宏达公司经营的潭源洞砂锡矿。随即着手建设。 1月,雷瑶山民窿全部收归国营,成立雷瑶矿场,由北江分处领导,开始坑探和基建工作。 4月18日,广东办事处印发《广东省有色金属矿产管理暂行办法》。 5月,潮汕专署的潮汕矿业公司第二矿场(揭阳车田),划归广东办事处领导后,改称平岭矿场,用管径为8英寸的砂泵开采。 6月,广东办事处扩大为中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管理总局广东分局(简称广东分局),局长张同钰(兼)。经营潮梅、北江区有色金属工业,划出东江、西江、南路区有色金属工业由广东省工业厅管理。 7月,潮梅矿务局采、冶揭阳平岭、军田矿场,惠来凤地山锡矿场,并着手组织钻探。 1952年 7月1日,原划归省工业厅经营的东江、西江及南路区有色金属工业,由广东分局归口管理。 年底,石人嶂钨矿和江西五大钨矿同列为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勘探矿区。 1953年 1月15日,撤销中南有色金属江西、湖南、广东和广西分局,成立重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中南分局。原广东分局所属广州管理处(主任师博)、粤东管理处(主任王家齐)、粤北管理处(主任李三富)和石人嶂矿(矿长关开兴)由中南分局直接领导(潭岭锡矿一度由中南分局直接领导)。 8月1日,有色金属广州管理处、粤东管理处、粤北管理处改为地方国营,移交广东省领导,并于同年10月正式成立广东省人民政府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简称省有色局),局长王觉(1955年1月起,由刘少力接任)。石人嶂矿仍由有色金属中南分局管理。 11月16日,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布《广东省土法开采零星小矿管理暂行办法》。 是年,中共中央华南分局要求广东省各区党委加强对各有色金属管理站领导,把动员与组织民工上山开采有色金属矿产作为一项政治任务。 是年,广州公私合营大生铜厂试制出中国第一张锌板。 1954年 1月20日,广东省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以下简称省有色局)发出《关于发展民窿矿山工人合作互助组织的指示》。 4月,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建设广州冶炼厂的方案。同年12月动工(1955年6月建成年产精锡3000吨的能力,1958年12月扩建到年产6000吨)。 5月1日,广州公私合营大生铜厂改为地方国营广州锌片厂,当年建设年产3600吨锌片车间(1956年8月建成)。 5月,省有色局确定对民营矿山采取“逐步改造,重点回收”的方针。 6月,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城工部部长杨易辰在有色金属工业工作会议上提出贯彻计划管理,推行作业计划,实行“一长制”。 9月,新岭砂锡矿建成管径为8英寸的砂泵采矿,木溜槽选矿的砂沟两条,年可产锡精矿240吨。 10月,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工业部指示,必须全面完成地质勘探工作任务,这是关系到进一步进行基建和扩大工作面的关键所在。 1955年 1月,召开广东省有色金属工业首届劳动模范及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 7月1日,省有色局印发《自办矿场进一步提高计划管理和加强技术管理工作提纲》。 是年,省有色局出席省第一届工矿交通运输企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的劳模计有甲等1人,乙等3人,丙等17人。 1956年 1月1日,省有色局改为重工业部广东有色金属矿务局(以下简称广东有色局,局长王士钊),直属9个单位并管理民窿矿山。 2月20日,重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通知第四季度推行计件工资制,广东有色局的计划指标为50%。 3月,成立重工业部地质局广州地质勘探公司(同年11月改为冶金部地质局广东分局)。 9月,中共八大决定各级企业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广东有色局随后贯彻执行。 9月,石人嶂钨矿由中南钨矿局划归广东有色局领导。 是年,广东民营有色金属矿山基本实现合作化。 1957年 3月15日,苏联地质考察团提出对粤东各锡矿区的意见。 7月,冶金部召开地方冶金工业会议,要求发展黄金生产。 8月,石人嶂钨厂区250吨/日采选厂(广东第一个按基建程序建设的机械化采选矿山)投产。 是年,中央对发展广东有色金属工业的方针是“以钨锡为主,综合回收稀有金属与多种金属”。其中,对于民窿的方针是“长期存在,巩固提高,逐步改造,重点收回国营”。 是年,广州锌片厂生产的电池锌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是年,国家领导人朱德视察广州锌片厂。 1958年 1月2日,冶金部决定广东有色金属矿务局改为广东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以下简称广东有色局),局长刘少力。同时,冶金部地质局广东分局改为广东有色金属地质勘探公司,并由广东有色局管理(同年4月改为省冶金地质勘探公司。10月,除保留少部分力量外,大部分合并于省地质局)。 1月27日,苏联专家布博克提出对广东有色局工作的各项建议。 1月底,召开广东省第一次小型矿山会议,并由省人民委员会(简称省人委》颁布《广东省有色金属矿山管理办法(草案)》。 2月13日,冶金部决定成立广东有色局广州设计公司(同年8月6日,改为广州冶金设计院,由省冶金局领导。次年4月,改称广东省冶金设计院)。 3月4日,冶金部发出《关于自1958年起实行利润分成制度的通知》,并确定广东有色局是年利润提成额243万元(同年6月又确定利润分成率为16.5%)。 3月18日,广东有色局改为广东省冶金工业局(同年8月15日,改为广东省冶金工业厅),局长刘少力(6月起,由王士钊接任。11月起,由白浩接任。1960年8月起,由陈勉之接任)。 3月20日,中共广东省委、省人委发出《关于大力发展小矿生产的指示》。 3月,广东有色局化验室与广东有色地质勘探公司检验所合并,组建为广东省冶金试验研究所。 5月初6月中旬,省冶金局开展对工业生产全面大检查,以作好生产“大跃进”运动的准备。 6月,冶金部从冶金安装公司调配力量,组成广东省冶金建筑安装公司,直属于省冶金局。 7月,省冶金局与商业厅联合召开铜、铝生产会议,把发展铜、铝工业提到议事日程。 8月,中共广东省委批复省冶金局,同意下放自办单位和民营矿山,由县或专区领导(11月,再下放骨干企业)。 秋,广东省冶金工业学校首届招生。 9月,广州市冶金工业局成立。 10月17日,冶金部、财政部联合通知将在广东省内的冶金部企业下放给广东省管理。 12月,冶金部确定在韶关马坝建一座硫酸化焙烧法炼铜的工业性试验车间(即为其后马坝冶炼厂的前身),隶属于韶关铜铅锌冶炼厂(1960年建成并试车)。 1959年 2月6日,省冶金厅提出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抓好几个较大铜采、选、炼工程的基础工作;大办半土半洋的铜采选厂。 3月,省冶金厅将勘探公司撤销后留下的两个勘探队和水文地质队及海南队改组为汕头、韶关、江门、湛江、佛山、海南等专(行)署和广州市冶金局领导的地质队。 5月23日,省下马清理小组通知迅速处理第一批下马和缓建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建项目。 8月7日,中共广东省委发出《关于调整工业企业管理体制的决定》。9月,收回部分专、县、市管有色金属、冶金企业为省管。 8月中旬,省冶金厅召开全省冶金局长,厂、矿长会议,“反右倾,鼓干劲”,并提出“1960年新跃进”的口号。 9月20日,中共广东省委同意省冶金厅提出的恢复省、专两级直接管理冶金工业的体制,把原下放的企业收回由省、专两级管理。 11月,国家计委下达建设陆丰锆英石采选厂,从化稀有金属精选厂、潮州钻冶炼厂的计划。 12月29日,省冶金厅对省冶金学校规模、学制、专业设置作出决定。 是年,收回棉土窝等19个矿山为国营。 1960年 1月22日,冶金部批准广东省韶关专署冶金局凡口铅锌矿1000吨/日采、选设计,并要求于1960年建成投产。 3月25日,省冶金厅下达建设一批稀有金属小采选厂和小冶炼厂的计划。 3月,省冶金厅收回1958年勘探公司撤销时并入省地质局的720、722两个勘探队,与原分散的各专(行)署和广州市冶金局的地质队一起,组建成广东省冶金地质勘探公司。 4月21日,省计委、省建委、省冶金厅下达第一批、第二批有色金属工业“小、洋、群”建设计划项目计36个。 9月1日,中共广东省委作出关于缩短基本建设战线,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决定。 1961年 2月6日,省计委、省经委贯彻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提出调整“八字方针”,联合通知第一批停建、缓建工程项目(4月2日、5月13日、7月19日分别通知第二批、第三批和第四批停建、缓建工程项目)。 7月19日,韶关铜铅锌冶炼厂停建,其所属马坝湿法炼铜试验车间改为马坝冶炼厂。由省冶金厅及韶关专署冶金局代管,开展试验研究工作。 第四季度起,广东省冶金工业学校停办。 1962年 1月11日,省人委通知锡砂由省冶金厅归口管理,统一调拨。 3月中、上旬,中共广东省委召开有色金属工业会议,要求恢复和发展有色金属生产。 7月,凡口铅锌矿、凡洞铅锌矿、省冶金建筑安装公司与冶金部韶关铁矿合并,组建冶金部韶关矿务局。 8月,1961年在暨大矿冶系基础上开办的广东矿冶学院停办。 10月24日,冶金部通知广东有色金属工业管理权上收,撤销省冶金厅,成立冶金部广东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简称广东有色局),局长陈勉之。 第四季度,冶金部召集地勘、科研、设计、大专院校等部门有关单位开会,论证凡口铅锌矿开采的可行性。 是年,广东省重工业工会有色金属工业委员会成立。 1963年 1月,广东有色局召开书记和厂、矿长会议,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1月,冶金部从基建投资中拨出专款,作为有色金属矿山基建开拓和生产措施费用,称为维持简单再生产费用。 3月19日,省计委、省财委批准民窿矿产品奖售办法和奖售标准。 是年,陆续关、退、缩、停一批有色金属企业,并调整部分企业的管理体制。 1964年 1月,撤销冶金部韶关矿务局,成立凡口铅锌矿和冶金部广东冶金建设公司(该公司实际于3月17日成立)。 1月23日,省人委发出《关于加强民营有色金属生产的领导和安全生产问题的通知》。 8月,冶金部长沙有色冶金设计院提出凡口矿地下水疏干方案。 9月12日,琯坑钨矿试行亦工亦农的劳动用工制度。 11月13日,成立凡口铅锌矿基建工程指挥部。 12月,国家计委先后批准凡口铅锌矿采选生产能力为3000吨/日的设计任务书和扩大初步设计方案。 1965年 3月16日,冶金部广东冶金建设公司改为冶金部第十六冶金建设公司(简称十六冶),由广东有色局代管。 5月,局长陈勉之调离广东有色局,局长职位暂缺。 7月1日,梅县有色金属工业从汕头有色金属公司分出后,正式成立梅县有色金属公司。 7月6日,省人委发出通知,要求加强对采矿副业队的领导,制止个人单干的自发倾向。 8月,凡口铅锌矿扩大初步设计正式审定,并列入国家基建计划,由十六冶承建。 10月6日,广东有色局发出关于国营矿山不再兼管民营生产的通知,并从1966年起分开。 1966年 2月,田育民任广东有色局局长。 3月4日,冶金部发出《关于建设石菉铜矿的通知》(6月18日国家计委同意建设)。 4月27日,凡口矿3000吨/日选矿工程动工兴建。 5月24日,冶金部向国家计委报出韶关冶炼厂(以下简称韶冶)设计任务书(7月24日国家计委批复同意建设年产5万吨铅锌和13万吨硫酸的韶关冶炼厂,并引进一套密闭鼓风炉)。 6月24日,中国技术进口公司与英国帝国熔炼公司在京签订为韶关冶炼厂从英国引进密闭鼓风炉冶炼铅锌专利的协议。 8月20日,广东有色局受权审查、批准石菉铜矿扩大初步设计,采选规模为1500吨/日,年产铜2万吨,要求1968年上半年建成,1968年下半年投产。 9月16日,韶冶由十六冶破土动工兴建。 11月上旬,广东有色局召开民窿工作会议,实行矿业社办矿和人民公社三级办矿。 1967年 5月10日,冶金部针对“文化大革命”的混乱影响,发出《关于加强有色金属矿山生产的通知》,要求完成和超额完成1967年生产计划。 1968年 9月1日,经广东省革命委员会同意,广东有色局成立革命委员会,实行“一元化”领导,主任职位暂缺。 9月14日,十六冶承建的凡口铅锌矿第一期1000吨/日采选工程交付生产。 12月底,广东有色局与省煤炭工业局、省地质局合并为广东省矿山冶金煤炭工业公司(次年3月24日成立广东省矿山冶金煤炭工业公司革命委员会),主任王延安。 1969年 1月,原拟引进的韶关冶炼厂烧结、鼓风炉两车间的设备,改由上海市有关工厂承制。 3月2日,经省革命委员会同意,成立广东省矿山冶金煤炭工业公司设计实验大队革命委员会。 8月,省革命委员会生产组决定成立韶冶建设指挥部。 8月,省革委会决定组织石菉铜矿建设“大会战”(11月正式开始)。 10月,石菉铜矿采选工程建设规模改为2000吨/日,并成立石菉铜矿基建指挥部。 12月30日,省革委会决定撤销省矿冶煤公司革委会,分别成立省矿山冶金工业管理局、省煤炭工业局革命委员会。省矿山冶金工业管理局革委会主任王延安。 1970年 1月,省革委会生产组决定由省矿冶局革委会组建广东省电解铝厂,并于7月动工兴建,生产能力为1万吨/年,其中第一期建设生产能力为5000吨/年(1972年12月建成投产)。 7月29日,冶金部所属在广东的有色金属企业下放,由广东省管理。其中9个骨干企业实行以省为主的省、部双重领导,纳入省财政预算。 8月29日,省革委会通知建设9个稀有金属矿山和13个冶炼单位。 9月10日,冶金部向国家计委报建海南铁矿伴生的钴矿,并于是年列入国家基建计划。 9月,韶冶进行设计复查,“削减”工程和投资。 10月,省矿冶局革委会召开稀有金属工业会议,在中央投资6000万元的条件下,要求全民大办稀有金属工业。 12月1日,省革委会通知省矿冶局分为省冶金工业局、省地质局,各自成立革委会。省冶金工业管理局革委会主任为王延安(1972年4月起,由徐林汉接任)。 是年,广州军区后勤材料厂移交给省冶金局,并成立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 1971年 5月24日,省冶金局制订《广东省有色、稀有金属民营矿山管理试行办法(草案)》。 上半年,冶金部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抽调力量,组建冶金部有色金属研究院广东分院。 9月,撤销省矿山冶金煤炭工业公司设计实验大队,分别设立省冶金设计院、冶金部有色金属研究院广东分院及省冶金地质检验所。 是年,恢复民营矿山产品奖售制度。 是年,国营矿山第二次试行亦工亦农的劳动用工制度。 1972年 4月17日,省计委批准长埔锡矿规模为500吨/日采选厂设计(1981年10月省计委批示先建成250吨/日规模)。 5月3日,省工业战线批复成立省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和供销公司。 是年,冶金部组织有关研究院、设计院对石菉铜矿离析法生产进行技术攻关(至1975年3月完成)。 1973年 1月,国家计委同意民营厂、矿所产8种有色金属矿品归省支配。 2月,十六冶承建的凡口铅锌矿选矿第二系列1000吨/日工程建成并投产。 5月10日,省冶金局革委会批准南鹏钨矿闭抗报告(次年3月闭坑,并迁南山钨矿)。 8月6日,省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复同意恢复省冶金工业学校。 1974年 6月,石人嶂钨矿梅子窝坑口扩建成375吨/日生产规模。 10月18日,冶金部批准凡口铅锌矿伴生黄铁矿开采的设计能力为300-500吨/日。 9-12月,省冶金局革委会组织开展有色金属生产矿山资源调查工作。 1975年 3月26日,石菉铜矿离析工艺技术通过鉴定。 4月6日-6月17日,韶关冶炼厂烧结、鼓风、硫酸三大主体车间首次联动试车成功,并达到设计生产能力。 11月中旬,省冶金局革委会在洋塘钨矿召开全省有色、稀有金属工业会议,搞好企业挖潜、革新、改造规划,加速有色、稀有金属工业发展。 12月12-14日,粤北地区出现几十年间未见的大面积降雪气候,一些厂、矿供电、供水、通讯、交通受阻。 12月中、下旬,省冶金局革委会动员冶金工业转轨支农,大干快上。 1976年 1月,惠阳地区冶金局收回锯板坑钨矿山为国营。 2月,瑶岭钨矿坪山450中段4430米长平窿动工兴建(1983年11月完成该平窿与盲竖井的贯通工程)。 3月31日,着手清理1970年以后全民大办稀有金属工业的投资项目。 7月底,召开全省第一次稀有金属推广应用会议,并制定三年规划。 是年,1966年始建的石菉铜矿投入生产;韶关冶炼厂投入试生产。 1977年 8月24日,省冶金局革委会召开电话会议,提出大搞企业整顿。 11月16日,省同意撤销冶金局民窿处,成立广东省冶金矿山公司(次年5月22日成立)。 是年,韶冶开始承担国家下达的生产任务。 1978年 5月,曹杰任广东省冶金工业局局长。 9月,开展全国第一次质量月活动,韶冶、广冶产品质量受表彰。 下半年起,省冶金局所属企事业单位全面恢复奖励制度。 是年,韶冶基建工程基本竣工,开始扭亏为盈,但“三废”有待治理。 1979年 2月17日,冶金部通知:对邀请外商来华作技术交流,可增加开放一些原来未开放的地区。 3月1日,省革委会印发《广东省小冶金矿山管理条例》。 3月19日,召开省冶金工业工作会议,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 4月12日,大岭冶炼厂全面建成投产。 8月3日,冶金部部长唐克就广东省冶金局贯彻中共中央和国务院1979年7月批准广东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决策,作重要指示。 8月中下旬,省冶金局召开增产节约工作会议,落实有关计划,扩大企业自主权,部署清产核资。 11月,冶金部长沙有色冶金设计院提出《凡口铅锌矿年产12万吨铅锌的基建工程配套方案》。 12月3-8日,省冶金局召开重点企业座谈会,贯彻冶金部提出“又让又上”的方针,即顾全大局,不与农业、轻工业争投资、争条件,确保农业、轻工业大上快上。又不消极等待,千方百计挖掘企业内部潜力,搞好革新改造,以节约求增产,提高质量,增加品种。 是年,西德、日本、英国和美国有关技术代表团先后到凡口矿、韶冶厂考察和技术交流,并进行有关技术改造的谈判。 1980年 1月,省冶金工业战线有4人被冶金部命名为“全国冶金战线劳动模范”,有3个单位被授予“全国冶金战线红旗单位”。 4月19日,省冶金局改为省冶金工业厅,厅长曹杰。 4月,省冶金厅向省政府提出《当前有色金属矿山生产情况和急待解决问题的报告》,就解决钨、锡、钼矿山存在的问题,提出企业人、财、物、产、供、销统一归冶金厅管理;并成立冶金进出口公司;如不成立省冶金进出口公司,则请省人民政府于1980-1985年,投资1.03亿元建设长埔和扩建红岭等9个钨锡矿山。 8月25日,冶金部通知设立中国冶金进出口公司广东分公司,与广东省冶金进出口公司合署办公。 10月,韶冶基建工程竣工交付生产。 11月10日,省冶金厅收回省属冶金企、事业单位干部的管理权。 11月21日,省政府通知有色金属矿产品由省冶金厅归口管理(次年7月14日,省工商局、冶金厅联合规定矿品收购和贩运必须由省府和冶金厅签证)。 12月8日,省冶金厅、省劳动局联合通知冶金矿山井下工人工资实行“下三定四”或“下二定三”(即到井下工作工人的工资按不同工种,较非井下工作工人的工资,分别高定一级)。 1981年 3月初,王震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的委托,先后视察凡口矿、韶冶厂。 4月8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锡的产、销管理和坚决制止乱采滥挖锡矿资源的紧急通知》。 4月20日,中共广东省冶金厅党组发出《关于钨精矿产销问题的紧急报告》。 4月,成立广东省冶金工会工作委员会。 6月10日,省冶金厅通知下属有关单位按计划生产和收购钨精矿,不要盲目超产和从外省收购钨砂。 8月2日,省冶金厅召开冶金工作会议,提出多种财务包干办法,下属企业从1981年起,实行财务包干。 10月19日,省计委、省外经委批复,同意新建年产3000吨的铝合金型材加工厂(后称广东有色金属加工厂)。 1981年底,经过三年调整,关、停、并、转企业26个。 是年,较大规模地评审、晋升一批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和7位高级工程师、会计师。 1982年 年初,确定凡口铅锌矿、韶关冶炼厂等5个企业为企业整顿工作的重点。 3月9日,国家有色金属工业管理总局发出《关于严格控制钨精矿产量的通知》。 3月12日,召开广东省冶金工作会议,部署增产适销产品;对产品滞销的企业实行压产、减产或停产,并开展多种经营。 5月11日,八宝山钨矿区暴雨成灾,塌方严重,死亡19人,损失118万元。 5月20日,韶冶向省冶金厅承包3年,以上交利润1000万元为基数,按6%逐年递增。并将留厂利润用于“三废”治理和开展综合利用。 6月21日,省冶金厅发出《关于压缩钨精矿生产的通知》。 6月,凡口铅锌矿选厂建成第三系列选矿工程。 12月,广东有色金属加工厂与美国万宾公司签订引进工厂成套设备技术的合同。 是年,韶关冶炼厂达到年产5万吨铅锌的生产能力。 1983年 3月,凡口铅锌矿在采矿坑口推行联产计酬浮动工资经济责任制。 4月16日,省冶金厅通知冶金矿山工人工资按煤矿工人工资标准执行。 5月16日,冶金部、外贸部联合通知,全国冶金进出口公司的分公司、省公司对出口48种有色金属产品的业务,同外贸部门进行交接。 5月26日,省冶金厅分出黑色冶金工业,其业务由另成立的省重工业厅管理。 6月9日,省冶金厅通知:省政府批准省冶金系统1983年继续执行利润上交包干的办法。 6月13日,省政府发出《关于保护国营矿山企业正常生产的通知》。 上半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以下简称有色金属总公司)表彰、奖励140项科研成果(其中广东有11项)。 8月1日,十六冶管理权上收,由有色金属总公司直接管理(1983年12月起改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第十建设公司,简称有色金属十建公司)。 9月1日,成立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广州公司(简称有色金属广州公司),原省冶金厅撤销。 10月15日,广州锌片厂年产700吨铝箔的车间全线试车成功。 10月18日,国家经委同意将在广东的26个有色金属企、事业单位上收,由有色金属总公司直属,有色金属广州公司管理。 10月,省冶金工会工作委员会改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广州公司工会工作委员会。 是年,用新增劳动指标所招收的工人和用补充自然减员指标所招收的顶替职工的子女,试行劳动合同制。 1983年底至1984年初,有色金属广州公司所属企、事业单位,按干部革命化、年青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全面调整领导班子。 1984年 3月30日,有色金属广州公司通知:肇庆、汕头、惠阳、梅县冶金局分别改为各有色金属公司,韶关冶金局改为粤北有色金属公司(6月17日湛江冶金局改为粤西有色金属公司)。 3月,成立广东省黄金公司,由省冶金工业总公司领导。 5月22日,有色金属广州公司决定乌场钛矿新建一座规模为4000吨/日干采干运移动式采选厂。 8月10日,有色金属总公司通知:成立中国有色金属进出口公司广州分公司(次年8月,改为该公司广东分公司)。 8月25日,深圳市有色金属工业公司与有色金属总公司、有色金属广州公司合资经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深圳联合公司。 9月21日,有色金属总公同意广东省冶金工业学校扩建为在校学生600人的规模,并改名为广州有色金属工业学校。 1984年,有色金属广州公司实行基建工程项目投资包干,招标、投标承包制。 1984年末,凡口铅锌矿形成年采选矿石99万吨的生产能力。 是年,有色金属广州公司改革部分企业的管理体制,并对10个方面下放32条权限。 是年,有色金属广州公司15家企业五项整顿工作合格,予以验收。 1985年 1月21日,有色金属总公司、中国工商银行联合下达韶关冶炼厂技术改造计划,要求年产金属由5万吨增至7万吨,投资4500万元,于1987年完成(11月14日有色金属总公司原则同意扩建至年产7.5万吨规模及投资4965万元的计划)。 2月24日,有色金属广州公司奖励凡口铅锌矿垂直深孔球状药包后退采矿法(简称F·D·Q·法)科研成果。 4月16日,有色金属总公司领导费子文、沃庭枢到大岭冶炼厂检查工作,同意该厂扩建6000吨/年的电解铝生产能力(1985年8月1日动工)。 5月30日,省政府办公厅通知成立广东省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与有色金属广州公司合署办公,分别核算),总经理曹杰(1986年5月起,王永德接任总经理)。 6月,广东高要河台金矿开始建设,规模为250吨/日。 7月20日,冶金部、有色金属总公司联合通知:进出口公司今后按冶金、有色金属属业务单独建制,归口管理(10月28日省政府同意成立省有色金属进出口公司)。 7月20日,有色金属总公司发出《地方中小有色金属矿山的暂行管理办法》。 8月1日,凡口矿、韶冶厂开始实行厂长负责制。 8月13日,对外贸易部通知,从1986年1月1日起,有色金属进、出口业务移交中国有色金属进出口公司经营。 9月24日,有色金属总公司通知各地区公司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增强大、中型企业活力的暂行规定》。 9月17日,省政府批转省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关于地方有色金属矿山管理的实施意见》。 10月4日,省物价局通知,从10月15日起调整省计划分配精锡和锡精矿地方出厂价。 12月5日,凡口铅锌矿被省企业管理协会评为优秀企业。 12月,广东有色金属加工厂基建工程基本竣工并投入生产。 1986年 1月3-11日,有色金属广州公司、省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参加在香港举行的广东省经济贸易展销会。 2月2日,中日合作的厚婆坳锡矿探矿工程动工。 4月,有色金属总公司和国家物价局联合通知,调整锌、锡、锑、钨等产品出厂价格(同年6月又调整青铜材和黄铜材价格)。 5月,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热喷涂、喷焊技术及其材料的研究等4个成果,在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奖。 7月11-13日,受1986年第7号强台风影响,惠阳、汕头、梅县等有色金属公司和海丰锡矿共损失200万元。 7月22日,有色金属广州公司供运公司召开钨精矿销售紧急会议。 8月1日起,经国务院批准,调整铝系列产品的价格。 9月1日,韶冶林克星厂长与有色金属广州公司经理王永德签订《韶关冶炼厂厂长任期目标责任书》。 10月25日,在广东省质量颁奖大会上,韶冶被评为8个质量管理先进单位之一。广东有色金属系统13个产品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10月,广东有色金属工业系统韶冶综合回收等6项科技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 11月22日,凡口铅锌矿矿长冯秋明与有色金属广州公司经理王永德签订该矿矿长任期目标责任书。 11月26日,有色金属总公司同意成立有色金属总公司南方工程承包公司。 11月,有色金属总公司批准石菉铜矿持续生产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控制在2500万元以内,建设2000吨/年露天开采原生铜矿(1987年起进行建设)。 11月下旬,海丰锡矿长埔250吨/日采选工程竣工并验收,1987年投产(1986年3月间确定作为海丰锡矿一个坑口的吉水门锡矿,于9月16日成立建设指挥部,组织建设施工)。 12月23-25日,有色金属广州公司召开厂长负责制座谈会(次年,大部分厂、矿均实行厂、矿长负责制)。 12月30日,石菉铜矿5000吨/年铜电解工程竣工、验收。 12月,国家计委同意凡口铅锌矿的技术改造计划,由日采选矿石3000吨提高到4500吨,年产铅锌含量12万吨扩大到15万吨。 1987年 1月1日起,下放海南冶金局其及所属企业,由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管理。 1月17日,广东有色金属加工厂3000吨/年铝型材和门窗装配引进项目的建设工程竣工,由省建委委托有色金属广州公司全面验收。 1月20一22日,全省稀土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加强行业管理。 4月29日,省有色金属总公司和大岭冶炼厂电解铝车间分别获省立功创先竞赛优胜单位和先进集体称号。 6月19日,有色金属广州公司召开紧急会议,吸取大兴安岭火灾的教训,作好安全生产工作。 6月23日,国家计委批复关于广东省黄金工业“七五”期间地质和生产建设投入产出总承包方案。 6月,中国有色金属进出口公司广东分公司出口英国和西德的铅精矿1.5万吨,因沉船而丢失。 7月15日,有色金属广州公司通知,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项目,需要外包的,均实行投标、发包。 8月10-12日,中共有色金属广州公司党组扩大会议,初步确定公司所属企业1987-1990年承包方案及其配套改革措施。 8月,广东有色金属系统GKJ系列高效节能矿用轴流式局部通风机等7项新产品,被评为1987年省优秀新产品,并分获第一、二、三等奖。 8月,凡口铅锌矿实现安全生产七周年,有色金属总公司和中国机械冶金工会全国委员会授予“安全、防尘先进单位”称号。 9月28日,有色金属广州公司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多种经营工作的通知》。 11月21日,国家计委复函有色金属总公司和省人民政府,同意韶关冶炼厂扩建第二生产系统(规模为年产铅、锌8.5万吨)。 12月14日,广东省加强企业管理领导小组分别授予凡口铅锌矿、韶关冶炼厂“省级先进企业”称号。 1988年 2月,广东省科委通知有色金属广州公司,GKJ系列局部通风机等6个项目,荣获1987年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并发给奖金。 2月23日-3月20日,中日双方就1988年度合作调查稀有金属计划达成协议,开展粤西海滨稀有金属矿产调查。 3月,有色金属总公司同意兴建丙村铅锌矿年产6万吨的水泥厂和泰美钽铌矿521矿区建一座年产1000吨的钛白粉厂,所需投资由工业贷款和企业自筹解决。 3月31日,有色金属广州公司下达南山海稀土矿扩建工程(宝钢二期工程的配套工程)1988年度基建计划,拨款改贷款250万元,建设年采矿能力130万吨,为无锡耐火材料厂提供锆英砂。 5月13-14日,有色金属广州公司原则同意海丰吉水门150吨/日选厂并入海丰长埔锡矿后,将该矿选厂的建设规模由250吨/日扩大为400吨/日。 7月25日,有色金属广州公司同意凡口矿水泥厂规模由15.8万吨/年,调整为12万吨/年。 10月6日,有色金属广州公司制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广州公司章程》。 10月,许其林任有色金属广州公司经理、省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总经理。 是年,全省10种有色金属产量突破10万吨,有色金属精矿产量突破15万吨。全公司产量、产值、利润、利税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是年,鉴定科技项目11项,投入产出比为1:4左右。 1989年 1月,广东高要河合金矿(250吨/日规模)建成投产,并开始第二期工程扩建。 4月底,广东有色金属系统首次职称改革工作结束,评审、确认各类专业6766人的职称资格,其中高级656人,中级1623人,初级4487人。 5月13-14日,韶冶7.5万吨/年技术改造工程通过验收。 5月21日,1989年第三号强台风袭击大尖山、锯板坑和石人嶂等矿山,造成损失约94万元。 6月12日,有色金属广州公司决定并报省劳动局批准,开设广东有色金属工业第二技工学校石菉分校(同年9月1日开学)。 9月2日,广东省经委批准省稀土推广应用领导小组更名为省稀土领导小组,在省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内设立办公室,挂靠省经委。 9月19日,珠江冶炼厂年处理420吨离子矿稀土氧化物生产线全面竣工投产(次年3月10日验收)。 10月,广东有色金属工业系统开展学习劳动模范(全国劳模杨展希,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特等劳模吴天、劳模张金荣等7人)活动。 10月17-20日,广东省矿产储量委员会组织有关单位在石菉现场审查933地质队提交《阳春石菉铜钼矿区地质勘探报告》,并原则通过。 是年,有色金属广州公司主持鉴定科研成果15项,其中10项达国内先进水平,5项达省内先进水平。 是年,韶冶生产镉锭获国家金质奖,广东有色冶金机械厂干式单盘强磁选机获有色金属总公司优质产品奖,另11种产品获广东省优质产品奖。 是年,有色金属广州公司贯彻“重点发展铅锌和稀土,努力稳定钨、锡和稀有金属传统产品生产,积极创造条件发展铜、铝”的方针。 1990年 1月5日,有色金属广州公司提出1990年继续坚持“重点发展铅锌和积极发展铜、稀土,稳定钨、锡矿山”的方针。 1月,广东省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致函省内各市,要求明确市级有色金属行业主管部门,加强行业管理。 2月10日起,凡口铅锌矿停产进行技术改造,以期将生产规模由年产铅锌12万吨扩大为15万吨(4月28日,完成主体工程,并召开庆功大会)。 3月4日,国家针对市场疲软,企业产品销售困难,采取储备办法。其中韶冶获500吨电铅储备指标,同时获出口1000吨的指标。 3月4日,有色金属广州公司作出关于矿山自产锡精矿统一收购、加工、销售问题的若干规定。 3月16日中午,广东有色金属加工厂500吨挤压机车间发生重大火灾,挤压机、拉伸机、附属设施和部分厂房被烧毁。 3月28日,有色金属总公司下达有色金属广州公司1990年技术改造更新措施投资规模为7000万元(4月12日,下达广东有色金属矿山第一批多种经营贷款投资1268万元,纳入技改更新措施投资规模内)。 4月底,全国总工会批准韶关冶炼厂获《“五一”劳动奖状》,授予“全国先进集体”称号。石人嶂钨矿风钻工吴天获“五一劳动奖章”,被授予全国优秀生产能手称号。韶关冶炼厂和凡口矿分别被评为广东省“双增双节”立功竞赛先进单位,南山海矿张金荣被评为1989年度广东省“双增双节”立功竞赛先进工作者。 5月上旬,大岭冶炼厂石墨电极等4种产品被评为省优产品。 5月底,有色金属广州公司在石人嶂钨矿召开推广采掘生产先进技术会议。 9月10-14日,在韶冶所在的韶关市召开国际I·S·P(英国“帝国熔炼法”)年会。 9月24日,有色金属总公司铜镍局同意石菉铜业公司原生矿生产规模由2000吨/日改为1000吨/日,年产精矿含铜量2100吨,含银量2.26吨,每吨精矿含金1.69克,年产黄金15公斤。 9月25日,有色金属广州公司同意韶冶烧结系统改造,总投资控制在1862万元以内,并由该厂自筹解决。 9月底,广东有色金属系统累计有国家二级企业8家,省级先进企业20家。 9月起,国家物价局先后调整部分有色金属产品出厂价。 12月9日,有色金属广州公司同意水东稀有金属选厂锆英石粉车间改扩建方案,总投资控制在321万元以内。 |
编辑: 张明 来源: |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53751 传真:(010)64410636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