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工业史

湘潭有个飞机坪
2012-07-16 07:54

陈定乾  

 

    湖南湘潭市没有飞机场,人们若想坐飞机必须到长沙黄花机场。然而,湘潭市湘江之东的华菱线缆公司对面有一个社区叫“飞机坪社区”。难道有什么缘由?

  这里还真有故事。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推行“发展重工业,攻固国防”的方针,制定工业建设三年计划,确定湘潭下摄司为新兴工业基地,要在这里建三大工厂,即中央电工器材厂、中央钢铁厂和中央机器厂。其中,中央机器厂又名飞机工厂。此外,还有与三大工厂配套的湘江发电厂、电灯厂、煤气厂等。旨在把下摄司重工业基地与株洲军事工业基地连成一片,把湘潭、株洲建成湖南最大的工业中心。

  选在下摄司建设工业基地,一方面是出于地势考虑,因为该地区是丘陵地带,地势高且比较平坦,不会被水淹,适合建大型工厂。下摄司在明朝便是一个通商码头,与对岸的洛口(今名易俗河)遥相呼应,古代盐运、漕运均由此上岸。明朝称为“下滠市巡检司”,是对来往的商人和旅客进行管理和收税,以及缉捕盗贼、盘诘奸伪的职能机构。“滠”意为水滨之地,“滠”和“摄”在古代汉字中互相通用及假借,后来老百姓逐渐将“下滠市巡检司”简称为“下摄司”。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该地区自古以来就有便利的运输条件。明朝时期,下摄司便是湘江最好的码头之一。洛口码头的货物要运到湘潭以北的地方,必须经过涓水和涟水,而要把货物从河西的十四总轮船码头运到河东也必须经过湘江。由于上游的株洲和下游的长沙正好处于这个大河套中,位于其中的下摄司码头便充当起了中转站,货物运输十分方便。涟水桥建成后,车辆虽拐道,但行人到洛口仍走这条路。1993年,湘潭二大桥开通后,电厂轮渡码头彻底失去交通要道的优势,铁牛埠轮渡码头虽留了下来,却也没有了往日的喧嚣。

  民国时期,我有一个远房叔公在国民党资源委员会当差,并参与了下摄司三大骨干厂及配套厂的筹划和建设。他告诉我,中央钢铁厂的全部设计都由德国蒂森克虏伯厂承担,全部建设安装则由西门子公司总揽。1937年7月,国民政府分别与二者签订了设计和施工合同。动工最早、进展最快的是湘江发电厂,做到了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投产。而中央钢铁厂和中央机器厂由于规模大,直到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中央钢铁厂才基本完成了土地平整、铁路专线的建设,并建成数栋宿舍,但终因日军进犯湖南而夭折。1938年7月,县长刘炎接到国民政府的命令,要他立即将已平整的中央钢铁厂土地划作军用机场,作为停降军用飞机之用。此后,老百姓便称此地为“飞机坪”,一个新地名就这样诞生了。

  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长沙一位名叫陈泽同的工程师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名为《建设湘潭工业区刍议》。这份《建设湘潭工业区刍议》正是以国民政府1936年的计划为蓝本,结合湘潭的水陆交通而写成的。毛泽东亲自给他回了信,并将他的建议转国务院研究。

  1957年6月,冶金工业部决定:以原先安排在鞍钢建设的∮250线材轧机和金属制品设备为主,在湖南湘中地区建设一个年产粗钢60万吨的钢铁联合企业。冶金部钢铁局新厂筹备处组成了工作组选择厂址。1957年7月,湖南省领导在听取汇报后,认为国民政府已在下摄司做过勘测,厂址定在湘潭市岳城区雷公塘区域最好,即原飞机坪向西一点。1957年12月31日,经周恩来总理批示,国务院下发(1957)总习字第107号文件,对《湖南钢铁厂设计任务书》和《湖南钢铁厂厂址》作了批复。

  1958年8月2日,冶金部决定改湖南钢铁厂为湘潭钢铁公司,为冶金部直属联合企业,阎志遵任经理,孙云英为书记。从此,湘钢翻开了新的一页。

 

                                                      (本文摘自2012年7月14日《中国冶金报》A4版“冶金史话”栏目)

  编辑: 张明       来源:中国冶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