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工业史

【口述史】吴自良:吾家有三宝
2012-08-10 14:53

  物理冶金学家。1917年出生于浙江浦江。1939年毕业于北洋工学院。1948年获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他领导并完成了铀同位素分离用“甲种分离膜”的任务,为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作出了贡献。1999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我是属蛇的,离属马只差二十几天。我更愿自己属马,一匹老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在全国的城市里,我顶不喜欢上海,年轻时就决定不考上海的大学。想不到,因为要陪母亲度过最后的日子,结果留在了上海,而且一留就是大半辈子。

  ●材料学不仅涉及科研,还直接和民生息息相关。50年代奥地利发明了“纯氧顶吹”技术,这项专利在远东只想卖给一个国家。中国错过了机会,日本买下了,结果异军突起,在造船、汽车、钢铁领域取得惊人成绩。

  ●我国一度无法克服铁离子渗淅问题,生产罐头时须加入橄榄油,欧美人不喜欢。中国农民不富,与产品很少加工成罐头出口获利有关。

  吴自良院士在他办公室里接受了家乡记者的采访,乡音未改。记者试着让他给自己这一辈子打分棗院士脱口而出:凭借一生中的“三宝”,此生堪称“良”。

  第一宝:“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一批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是从事“弹星”研究的科学家的最高荣誉。吴自良是上海市惟一的受勋人员。他回忆,当时自己的腿脚有点不利索,想不去了。后来上面来人说:“钱学森因为腿不好,实在站不起来,所以破例没有参加。你无论如何得参加。”就这样,吴院士拖着一条病腿参加这个意义非常的仪式。

  院士回忆当年。中国要搞原子弹,需要克服无数的困难,首先是必须得到含量足够大的铀-235。等到中国发现了铀矿资源,接下来要把只含0.7%的铀-235分离出来,这就需要像筛子一样的“甲种分离膜”。当时只有美、苏、英三国掌握这项技术,这些国家均把“甲种分离膜”列为国家绝密。靠天靠地都不行,中国只有靠自己。北京原子核所、复旦大学、沈阳金属所和上海冶金所聚到了一起,为这一关系民族命运的科研攻关。在资料不全、信息不灵的不利条件下,吴自良带领这个特殊的小组经过三年多的艰苦研究,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完成了攻关任务。

  1964年10月16日,是吴院士一辈子难忘的日子。中国西北的罗布泊上升起了第一朵“蘑菇云”。中国有了原子弹!

  珍藏着这枚奖章,就是珍藏着一段峥嵘岁月。

  第二宝:治学习惯

  如果让吴老做老师,孩子一定感觉到幸福。因为吴老极少布置作业。他的理念是:“念书不能多念,喜欢念书就念。”

  吴自良小学毕业后,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中学读初中。当时他是从浦江考进省城的,学习成绩只排在白榜(相当于现在的大红榜)的倒数第三名。经过一学期的苦读,吴自良的成绩已经升至第二名,随即他考入了杭州高级中学。这是一所具有传统特色的中学。吴自良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刻苦学习,认真钻研,养成了良好的治学习惯,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

  1939年吴自良大学毕业以后,到云南垒允的中央飞机制造厂设计科工作。1943年,吴自良赴美留学。在卡内基理工学院,他师从著名的X射线晶体学家、金属结构学家巴瑞特教授和物理学家斯莫洛柯夫斯基,专攻冶金学科。吴自良学习比任何人都刻苦,他十分清楚,这么好的学习机会一生只有一次。

  在美求学期间,吴老最难忘的一件事是美国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小小的原子弹在世界上形成了巨大冲击波,也震惊了中国。吴自良开始还不知道原子弹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几次报告听下来,他知道了一个大概,有疑问就和同学们一起谈论。当时的他还想不到若干年后会有机会为祖国的核武器作贡献。1951年经历了曲折的路途后,吴自良回到了他日思夜想的故国。从此,他开始了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冲刺。

  第三宝:叫哥哥

  院士家里养了一只叫哥哥(即蝈蝈),这是他花了20元钱买的,老伴徐仁当时就急了,这小东西平时2元钱就能拿下的,买东西也不知砍个价。叫哥哥买回来了,起先叫得欢。老两口都喜欢,当作了宝贝。渐渐地,叫哥哥不叫了。不叫的蝈蝈还有啥意思啊。徐仁使上了激将法:“老头子,你不是原子弹都研究过吗,蝈蝈为什么不叫了,你给研究研究。”院士动了番脑筋。

  经过观察,他发现是在喂食上出了点问题。蝈蝈“胃口”挺难伺候的,吃少了不叫,吃多了也叫不动。最后得出一条规律:“两颗毛豆叫,三颗毛豆不叫。”果然,每天喂蝈蝈吃两颗毛豆,两天后蝈蝈叫得更欢了。牛群闻此趣事,惊呼昆虫界的“哥德巴赫猜想”被攻破,吴老不愧是“蝈蝈专家”。

  蝈蝈身上,折射出院士的童心。

  编辑: 张明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