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技术史

【钢铁改革开放大事回眸】从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
2012-06-19 09:38

  

  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中国钢铁工业无论是新建现代化钢厂,还是改造老厂,都不同程度地引进了一大批国外先进技术,这是一条加速钢铁工业现代化的捷径。但历史和实践经验也指出,我们不能再走过去那种“引进复引进,落后了再引进”的老路,必须走一条“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并花大力气进行自我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新路。在改革开放十六年的新时期中,广大冶金科技工作者,在大力消化吸收并二次创新引进技术的同时,围绕扩大品种,提高质量,节能降耗,治理环境等方面,解决了大量生产技术难题;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和高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创新上,也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仅“六五”、“七五”期间,冶金系统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近3900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55项,国家发明奖和自然科学奖142项。“宝钢一期工程施工新技术”、“1000万吨级大型露天矿设备”“武钢一米七轧机新技术开发与创新”等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攀枝花和包头白云鄂博矿资源综合利用,取得重大突破,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鞍山式贫红铁矿的选矿难题也取得重大成果。防水乳化炸药、无起爆药毫秒电雷管,不但在全国推广,而且其专利己转让给瑞典的诺贝尔公司。在炼铁方面,高炉富氧喷煤;炼钢方面,顶底复合吹炼,都已在较大范围内采用,宝钢还实现了“负能炼钢”;轧钢方面,采用了热芯轧制、切分轧制、控冷控轧等一系列新技术,薄板坯连铸新工艺也取得了工业性试验成果。

  通过技术改造及各种技术进步的措施,钢铁工业在品种质量、节能降耗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步。连铸比一九七八年仅为3.5%,一九九五年在钢产量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却提高到46.8%,一九七八年低合金钢比只有5%,一九九五年达到20.3%。在此期间,研制开发的新钢材品种,绝大部分都是低合金钢和合金钢,象铁路桥梁用钢,第一座武汉长江大桥跨度只有128米,南京长江大桥采用含锰低合金钢,跨度达到160米,现在采用新型低合金钢,建桥跨度可达216米。板管产量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一九七八年钢板、钢带、钢管产量为712.6万吨,占钢材总产量的32.3%,一九九四年板带管产量达到3083.6万吨,比重增长到36.6%。由于一批连轧机的建成,一九九四通过连轧机生产的小型材比重达到28%,高速线材达到35.9%,板材达到23.9%。节能降耗也取得重大成绩,一九七八年吨钢综合能耗为2.52吨标准煤,一九九四年降到1.519吨标准煤;重点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从一九八○年的1.30吨标准煤一九九四年降到0.973吨标准煤。

  在品种质量改善的同时,钢产量也不断增长。一九七八年产钢3178万吨,居世界第五位,一九八二年产钢3716万吨,超过前西德,居世界第四位,以后于一九八三、一九八六、一九八九、一九九一、一九九二年先后突破4000万、5000万、6000万、7000万、8000万吨,一九九三年产钢8868万吨,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一九九四年钢产量达9262万吨。

 

  编辑: 张明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