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我国采矿技术水平快速提高 |
2012-06-21 13:27 |
中国的铁矿开采有露天和地下两种。露天开采是先将覆盖在矿石上面的土石层剥离掉,然后直接在露天采矿,一般用于开采储量丰富、埋藏较浅的厚矿体。地下开采是通过开凿竖井、斜井或平硐连接通矿体进行开采,采掘作业均在地下进行,适宜开采离地表较深的矿床。露天开采比地下开采,投资较少,建设周期较短,便于采用高效大型机械,经济效益较优。 四十年来,中国的铁矿露天开采的比重逐年增加。在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七年,全国铁矿地下开采约占半数,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武钢、包钢、首钢的铁矿和海南铁矿等一批露天铁矿相继建成投产,本钢南芬铁矿、鞍钢樱桃园铁矿(后改为齐大山铁矿)等铁矿也转为露天开采。据全国重点铁矿掌子面出矿量的统计:一九五三年露天开采量只占54.1%,一九五七年上升到84.7%,一九六五年达89.7%,八十年代,露天开采已高达90%以上,地下开采比重已降到10%以下。随着选矿技术的发展,铁矿开采由采直接入炉的富矿为主,转到开采含铁品位在25%以上的贫矿为主,由开采磁铁矿为主转到同时开采赤铁矿和各种多金属铁矿。 地下开采的技术装备、采矿方法、顶板维护、凿岩爆破等方面,也由最初的手工凿岩、凿岩机打眼、手推矿车,发展到凿岩台车凿岩、装运机铲装、电机车运输,逐步走向机械化作业。为了改革地下采矿方法,六十年代初就着手引进瑞典的先进技术和装备。鞍山黑色冶金矿山设计院院长傅守凡带领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到瑞典考察后,在酒钢镜铁山铁矿采用了瑞典的成套设备,研究设计成功无底柱采矿法,并在其他同类地下开采矿山推广采用,改变了前苏联原来的采矿方法。在地下巷道支护方法上,五十年代以木支护为主,后来改为木支护与混凝土支护同时并用,六十年代末又出现了喷锚支护技术,三种支护方法并存。由于采矿技术的进步,全国重点地下开采铁矿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已从一九四九年的19.9吨/人·年提高到一九八八年的348吨/人·年,提高16.5倍,劳动环境和条件也有较大改善。 在露天采矿方面,穿孔、铲装运输等技术装备几经更新换代后,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在穿孔方面,五十年代,大孤山、东鞍山等铁矿使用冲击钻,台年效率平均2000多米。一九六七年,大冶、海南铁矿开始使用潜孔钻,台年平均进尺6282米。一九七一年,大孤山铁矿首先试用沈阳链条厂制造的牙轮钻;一九七五年,引进的牙轮钻在鞍钢、本钢的矿山先后作用,台年平均效率达到16428米。先进穿孔设备在重点矿山推广使用后,完全淘汰了冲击钻,形成牙轮钻机与潜孔钻并用的新结构。 在铲装方面,“一五”计划期间,马钢南山铁矿、本钢南芬铁矿开始装备1—1.25立方米和3立方米的挖掘机,台年效率分别为6.43万吨和23.06万吨。一九五八年,鞍钢大孤山、东鞍山铁矿始用4—4.6立方米挖掘机,台年平均效率达到82.93万吨;随即在重点矿山推广使用,一九七一年台年平均效率进而提高到103.39万吨。进入八十年代,鞍钢、本钢、首钢、包钢的露天铁矿,又陆续添置了7.6立方米、11立方米大型挖掘机。 露天矿山的运输有铁路、汽车、铁路汽车联合运输、皮带汽车联合运输等多种形式。最早采用铁路运输的是鞍钢大孤山铁矿,所用的80吨电机车,一九五七年台年效率为6487万吨。一九六五年以后,部分重点矿山也采用铁路运输方式,并出现了150吨电机车和两台80吨电机车并联的160吨电机车,台年效率比80吨电机车提高一倍以上。汽车运输始于本钢南芬铁矿,所用25—27吨汽车,一九五七年台年效率为46.7万吨。一九六四年,大冶铁矿开始用10—12吨汽车,台年效率为12.6万吨。一九七一年,攀枝花冶金矿山公司始用20吨汽车,台年效率为15.2万吨。到八十年代,本钢、鞍钢、包钢的一些矿山逐步采用108—154吨的电动轮汽车,实现了运矿汽车的大型化、现代化。与此同时,唐钢石人沟铁矿和鞍钢东鞍山铁矿还出现了皮带运输和皮带—汽车联合运输的新工艺。 露天采矿工艺也有很大改进。攀矿兰尖铁矿和鞍钢弓长岭铁矿试用陡帮开采、横向推进的新工艺后,减少了近期剥岩量,提高了矿山产量和经济效益。武钢大冶铁矿的边坡管理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爆破技术和爆破器材方面,五十年代初期,有些矿山使用液氧炸药,爆破效率低,又不安全。后来陆续采用了岩石炸药、硝铵炸药、铵油炸药、乳化油炸药,并采用了大区域微差爆炸技术。七十年代初期,攀枝花冶金矿山的工程技术人员,在朱家包包铁矿进行万吨炸药大爆破,获得成功。 四十多年来,中国铁矿开采技术装备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不小。装备老化的问题日益突出,在几千台主要设备中,使用期超过二十年的已占相当大的比重。中国铁矿山面临的技术改造任务很大,许多大型高效的设备,有待于国产化,矿山职工的技术文化素质和开采管理水平,以及矿山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都亟待提高。 |
编辑: 张明 来源: |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53751 传真:(010)64410636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