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钢铁技术进步巡礼】破解冶炼低硅生铁难题 |
2012-06-25 08:59 |
低硅炼钢生铁,是缩短炼钢时间、减少炼钢原料消耗的重要因素。在日伪统治东北时,日本人一直认为用鞍山铁矿炼不出低硅生铁,当时由美国人设计的鞍山三号高炉和后来由德国人帮助设计的六座高炉,铁水含硅量都比较高。为对付高硅铁,德马克公司在为昭和制钢所(鞍钢前身)设计第一炼钢厂时,不得不在铁水进入平炉炼钢之前,采取预备精炼炉来进行脱硅,全厂共有六座平炉和三座预炼炉。新中国成立后,鞍钢炼铁工作者首先于一九五一年在二号高炉炼出了含硅0.6%—0.9%的炼钢生铁。一九五六年鞍钢六号高炉又用1.2左右的炉渣碱度炼出了含硅0.5%的炼钢生铁,中国低硅铁的冶炼成功,不仅取消了鞍钢第一炼钢厂的三座预炼炉,使钢产量增加50%,而且也攀登了冶炼低硅铁的技术高峰。
|
编辑: 张明 来源: |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53751 传真:(010)64410636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