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钢铁技术进步巡礼】氧气顶吹转炉 |
2012-06-25 09:29 |
奥地利的林茨、多纳维茨工厂早在一九五二年就建成了氧气顶吹转炉,但这项技术在中国传播却较晚。五十年代前期,中国一些冶金专家就提出发展氧气顶吹转炉炼钢的主张,一九五六年制订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时,才确定在唐山钢厂进行5吨氧气顶吹转炉试验,但并未进行。一九六二年,国家科委在广州召开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确定了发展氧气顶吹转炉和连铸,并列入一九六三年至一九七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一九六四年,国家科委在石景山钢铁公司投资建立了第一座氧气顶吹转炉,安装有公称30吨的转炉2座,于年底投入试生产,标志着中国炼钢技术进入了新时期。 继首钢之后,一九六六年上钢一厂三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建成投产。一九六八年太钢从奥地利引进两座公称50吨的氧气顶吹转炉成套设备,于一九七○年建成投产。进入七十年代,唐钢、上钢三厂、攀钢、包钢、马钢、鞍钢第三炼钢厂、本钢、天津钢厂等重点钢铁企业和济南钢铁厂等中型钢铁企业,又有一大批氧气顶吹转炉陆续建成投产,使氧气顶吹转炉成为中国炼钢工业的主力。一九六九年全国氧气顶吹转炉钢产量仅90万吨。占全国钢量的6.8%;一九七九年增加到1295万吨,开始超过了平炉产量,占全国钢产量的37.5%;一九九三年达到5424.06万吨,占全国钢产量的60.55%。 初期建设的氧气顶吹转炉公称吨位最大的是30吨和50吨,有些在30吨以下。一九七一年,中国自己设计、制造、建设了攀钢的120吨转炉厂;此后,本钢的120吨转炉、鞍钢的150吨、180吨转炉相继建成投产,标志着中国转炉生产建设有了一次飞跃。一九八五年九月,宝钢从日本引进的300吨转炉分厂建成投产,又使转炉的大型化和现代化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中国在二十多年的氧气转炉炼钢中,探索和积累了生产技术方面的一些成功试验,如: 多孔氧枪的采用,提高了冶炼效果。初期采用的单孔氧枪,搅拌能力差,化渣速度慢,熔炼过程易喷溅。后经北京钢铁学院、钢铁研究总院、钢铁设计总院、北京大学等单位试验研究,于一九七○年和一九七一年分别在上钢一厂、首钢使用三孔氧枪,缩短了冶炼时间,并很快得到推广。 提高炉龄。一九七八年以前氧气顶吹转炉炉龄较低,除了首钢、唐钢、济南钢铁厂个别炉突破千炉外,大部分炉龄只有一、二百炉,生产中常常出现断吹现象。一九七八年,首钢在洛阳耐火材料研究所的配合下,创造出一整套提高炉龄的工艺技术,他们用白云石二步煅烧和轻烧油浸砖,采用湿法、并半干法喷补技术,在造渣制度上作了改进,使炉龄大幅度提高。同年五月,首钢二号转炉炉龄达到2868炉,全厂年平均炉龄达到819炉。此后,上钢一厂创造炉龄4332炉,济南钢铁厂创造炉5070炉的纪录。上钢三厂采用贴补和干法喷补技术,又创造炉龄10659炉的新水平。从此,转炉炉龄逐步提高,一九七八年重点钢铁企业转炉平均炉龄为398炉,一九八五年提高到606炉,其中上钢三厂达3220炉,首钢1353炉。 顶底复合吹炼,这是国际上七十年代末开始应用的一项炼钢新技术。一九七九年末,首钢在进行顶吹转炉提铌试验时,曾将底枪内管堵住,靠环缝供隋性气体,进行过复合吹炼。一九八○年,唐钢在30吨转炉上进行了顶底复合吹炼的小量工业试验。一九八二年底,首钢、辽宁新抚钢厂、鞍钢等企业从试验转入工业生产。此后,这项技术迅速推广,到一九八五年底,全国已有17个转炉钢厂共30座氧气转炉采用了顶底复合吹炼技术。鞍钢、首钢、武钢等七个重点企业已全部实现了复合吹炼。实践证明,采用复合吹炼技术,每吨钢的钢铁料消耗可降低5—10千克,节约合金料0.6—1千克,炉龄提高10%,增产10%。 比起先进的产钢国家,中国氧气顶吹转炉大都是六七十年代建设的,工艺设备不配套,技术装备落后。相当多的炉子还没有煤气回收装置,没有铁水预处理设施,没有计算机控制系统,石灰质量较低,也没有连续铸钢配套,操作水平和管理也有不够科学的地方。一些地方小企业的转炉,炉子吨位也过小。这都是在技术改造和进步中需要大力解决的问题。 |
编辑: 张明 来源: |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53751 传真:(010)64410636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