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钢铁技术进步巡礼】炉外精炼等炼钢技术发展 |
2012-06-25 09:33 |
模铸,这是中国炼钢的主要浇铸方法。一九九○年模铸比仍占75%以上。中国模铸技术的发展分两个阶段: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期侧重于改善模铸劳动条件,例如改坑铸为车铸或地浇车浇铸,清模、整模机械化、半机械化等。七十年代中期以后,重点转到提高铸锭质量和提高成坯率。一九五八年以前,在改善模铸劳动条件的同时,推行过沸腾钢压盖、化学封顶、外沸内镇等技术,鞍钢实行过上铸高炭镇静钢的快速铸锭。六十年代初,发展了绝热保温帽、柳毛石墨保护渣,采用推广了滑动水口。一九七七年,开始研究推广镇静钢铸锭采用绝热板、保护渣、防缩孔剂等技术,可以提高成坯率3%以上,一九八五年重点钢铁企业已普遍采用这一技术。绝热板材质已开始由硅质向非硅质轻型化发展,保护渣和发热剂已由粉状发展到颗粒状。提高钢锭装炉温度,已达到800℃。此外,首钢还采用了双层底板浇铸工艺,鞍钢采用了ZF法铸锭。模铸的其他技术进步有外沸内镇半镇静钢的快速上注、改进锭头锭尾形状、嚅铁钢锭模的应用等。 钢包吹氩(或部分钢种吹氩),是一项简易的炉后钢水精炼技术。鞍钢试验证明,钢液在钢包中吹氩处理后,可除去钢液中的氧27.3%、氢22%、氮17%,减少非金属夹杂物22.6%,提高钢锭成坯率0.6%。这项技术从一九七七年开始试验推广,最早使用钢包吹氩的是上钢一厂,一九八○年重点钢铁企业中经过钢包吹氩处理的钢有260万吨,一九八七年达到1335万吨。 炉外精炼,就是把在一般炼钢炉中要完成的精炼任务,如脱硫、脱气、去掉非金属夹杂、调整成份和温度等,移到钢包或专用容器上进行。中国试验研究这项技术也比较早,一九五七年钢铁工业综合研究所(钢铁研究总院前身)就进行过钢包真空处理研究,六十年代上钢一厂、鞍钢各建一台DH真空处理装置进行试验,但都未成功。一九六五年大冶钢厂从联邦德国引进一台RH真空处理设备,与90吨平炉相配合,对碳素结构钢、合金结构钢、碳素工具钢、合金工具钢、弹簧钢、轴承钢等进行了处理,脱氢、脱氧效果很好。“文化大革命”中这台设备闲置未用,一九七八年又开始恢复使用。一九七六年武钢从联邦德国引进一台RH真空处理装置,用来处理普碳钢、低合金钢、硅钢,设计年处理量30万吨,一九七九年十一月投入使用。一九八○年抚顺钢厂引进30吨/60吨VOD/VHD精炼炉和10吨真空吹氩炉。到一九八七年,中国已建成AOD、VOD、VHD、LF、RH、ASEA—SKF等型号的精炼炉19座,大多数设在特殊钢厂。一九八○年通过炉外精炼处理的钢为3.32万吨,一九八七年达到30万吨。中国可以设计制造18吨VOD炉、10吨LF炉。 喷射冶金,这是近些年世界上发展起来的强化冶金过程反应的炼钢新技术,具有快速去磷、去硫、脱氧、微合金化以及改变夹杂物形态、提高钢的性能的作用。一九七八年北京特殊钢厂、西宁钢厂、抚顺钢厂首先进行试验,一九八○年在特殊钢厂推广,以后又在鞍钢、上钢三厂等普通钢厂开始应用。中国在发展喷射冶金过程中,先后开发了10吨、30吨、70吨、110吨、180吨钢包喷粉设备,进行了喷吹用硅钙粉、石灰粉及喷射制造技术与应用理论的研究。到一九八五年,全国钢铁系统已有钢包喷粉装置26台,其中特殊钢厂12台、普通钢厂14台。特殊钢厂多数电炉都配备了单体喷粉罐(共78台),实行炉内喷粉。一九八八年特殊钢厂用喷射精炼法生产的钢达到65万吨。 |
编辑: 张明 来源: |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53751 传真:(010)64410636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