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技术史

我国湿法冶金的开拓者陈家镛
2012-07-04 14:05

  

  陈家镛 化学工程学家。四川成都人。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工系。1951年获美国伊利诺大学(尔班纳—香槟校园)化工系博士学位。后在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及伊利诺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并在杜邦公司的研究所任研究工程师。曾对气溶胶过滤及聚酯连续聚合反应工程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1956年回国、任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现名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长期坚持生产研究出的多种复合涂层粉末,供应我国国防工业的需要。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陈家镛先生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我国著名化工冶金及化学工程专家,是我国湿法冶金的开拓者之一,由他主编的湿法冶金有关专业书籍大都是湿法冶金方面的重要文献和工具书。他还是第四至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尽管我已采访过不少“人物”了,但当我去采访这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时,既心驰神往又有些忐忑不安,然而,当我在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简朴的办公室里见到陈先生时,他的亲切和随和一下子让我心旷神怡。

  一

  1922年2月17日,陈家镛出生于中国四川省金堂县。1947年秋, 他赴美国留学,在伊利诺伊大学化工系先后获得硕士及博士学位。此后即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化工系担任博士后副研究员。1952年秋,他原来的博士论文导师H.F.约翰斯通教授邀他回伊利诺大学化工系开展“用纤维层过滤气溶胶的研究”。 1954年初接受美国杜邦化学公司薄膜部的约克斯研究所的聘请、担任研究工程师,参加研究和开发聚酯连续聚合以使该产品更能顺利加快投入生产。

  新中国成立后,他和他的夫人与许多海外爱国知识分子一样,热切地希望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祖国,时刻想念回国参加建设。但由于当时的中美关系不正常,一直未能如愿。但当他们夫妇收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希望海外学者归国工作的号召后,便宛然谢绝了美国公司的热情挽留,放弃了优厚的生活待遇,毅然举家回国,开始了他报效祖国的漫漫求索之路。

  二

  回国前,陈家镛先生收到叶渚沛先生的来信,欢迎他回国后与他一起在他筹建的研究所工作,后来陈先生决定参加叶先生筹建的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前身),任研究员。1958年该所正式成立后,陈先生担任湿法冶金研究室主任,组建了国内第一个以化学工程学观点从事湿法冶金研究的实验室。他与湿法冶金研究室的同事们一道,结合我国有色和稀有金属矿的特点,开展了大量湿法冶金提取研究工作并推动进入产业化的发展。

  50年代末60年代初,陈家镛先生主要针对我国云南东川难选氧化铜矿、墨江氧化镍矿及高砷钴矿等的湿法冶金以及经济建设中一些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如研究出加压氨浸的流程,开拓了加压湿法冶金新技术,及有毒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清洁生产工艺; 开辟了碳酸化转化新方法处理含铅金矿的新工艺等一批技术先进的冶金新工艺及新流程,为建设新中国冶金工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六、七十年代陈先生倡导将化学反应工程与湿法冶金结合起来,提出了开展气-液—固三相反应器及非均相反应动力学的研究。这些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发表了一批高水平的论文,而且为后来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开展生物化学工程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此期间针对我国金川铜镍共生矿中有用金属难于分离的特点,他领导湿法冶金研究室开展了分离工程的科学和技术研究,并先后开展了萃取化学及萃取工程方面的工作。此后,鉴于攀枝花钒、铬伴生矿的湿法冶金提取,他们经过多次的调研和实验,试验成功一种用胺类萃取剂进行分离的办法,取得了成功。进而又用类似办法解决了一系列经常伴生的金属如钒和铬、钨和钼、 钼和铼等的分离以及砷、磷、硅与钨、钼的分离以及用混合萃取剂从硫酸溶液中分离铁等的有效分离新工艺,而且有关胺类萃取剂溶剂化萃取的理论研究也取得巨大进展,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由于他运用化学反应工程学的观点与方法开创新的湿法冶金过程,为我国的冶金工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1980年,陈家镛先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委员 (现称院士)。

  三

  文革期间,陈家镛先生的家庭生活和研究工作都受到严重冲击,但他尽可能做到“处乱不惊”, 顶住种种压力,克服重重困难,保持着科学家的良知也保持了科研方向的稳定,他亲自查阅文献资料、进行调查研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加压下加氢从含镍、钴水溶液中析出金属并较紧密而均匀地沉积于预先加入的核心材料上制成复合涂层粉末,从而和他的同事们一起研制出多种适应不同国防工业部门需要的复合涂层粉末材料,国产的飞机发动机因而降低了油耗,延长了寿命、提高了推力。有力地支援了国防工业及国民经济建设。有关项目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和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一等奖。

  作为一名化工专家,陈家镛先生对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始终保持着前瞻性且独到的眼光,他参加了国家科技发展长远规划的制定工作,为推动我国化学工程学科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1978年后,他作为国家科委化学工程学科组副组长,领导和承担了国家科委重大项目“传质分离与化学工程中若干基础问题研究”课题。八十年代后期,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在溶剂萃取化学的研究领域开始了向抗生素新萃取体系方面发展,同时在分离工程方面开展了转盘萃取塔、振动筛板塔以及双混合室萃取箱等的两相流体力学和传质过程模型化理论及应用的研究并取得了新进展。相关的科研成果很快就被应用到实际生产中,生产企业因此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由于他和同事们坚持不懈的工作,现在我国的“湿法冶金”在不少方面已经达到先进水平。

  在科研领域里,陈先生辛勤耕耘硕果累累,享有崇高声誉。作为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之一,在学术上他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恩师,生活上,他是和蔼可亲关心体贴的长辈。除了坚持搞科研工作外,他更关心国家大事,作为连续六届的全国政协委员。他积极参政议政。

  采访结束时,笔者问陈先生一个问题:您当初放弃了美国优厚的待遇选择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后来历经了那么多的曲折和磨难,如今有没有后悔过?

  陈先生笑得十分坦然,他回答说,选择回国我们从来没有后悔过,因为我从上小学五年级开始,面对日本的军事侵略和工业品倾销就立志要为中华民族的强盛而努力奋斗,人生的每一步都在实践自己的诺言!

  至于有人问有时我为学生学术活动自掏经费的问题,陈先生说:我相信“心底无私天地宽” ,何况学生们丰硕的研究成果给了我最好的回报。

  

                                                                                       (本文作者系中国传记文学学会 龙巧玲)

  编辑: 张明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