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技术史

倪桐材,我国重力选矿设备和理论的开拓者
2012-07-11 09:00

  

  

    倪桐材,1900年1月16日出生于上海市松江县,自幼出入于帝国主义的“租界”,看到了许多不忍看的事。日本侵略上海时,家被毁于敌人的炮弹下,从小就有救国、强国之愿望。1918年考取天津北洋大学预科班,立志工业救国。1924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矿冶系,限于家境困难,放弃了出国留学的机会,在上海公巡捐局、仓宁汽车公司任职三年后,到唐山开滦煤矿任煤师。在开滦煤矿的11年中,他经常深入矿井,掌握各煤层特点和产出规律,灵活运用各种采煤方法和设备,有效地组织采煤。抗战爆发后,为了民族的生存,他毅然弃职西迁去开发新的矿山,先后筹建河南宜洛煤矿、湖南恩洪煤矿。后因战局而南下广西,在平桂矿务局从事资源勘察和冶炼工作。

  1941年,倪桐材不惧艰辛安危,来到了祖国边陲小镇、世界闻名的产锡重地――个旧,勤奋工作,为锡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生。开始他受聘担任个旧选厂厂长,1945年兼任新厂锡矿矿长和工务室主任,1946年又被聘任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同年,倪桐材赴英国伦敦参加世界锡业会议,并到加拿大、美国考察,加入美国采矿协会。在国外,看到了尚处于初级阶段的几项选矿新设备,回到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后,他立志改变个旧土法选矿的落后境况,对选矿设备、工艺进行了改革,取得了许多成就,引起了国际选矿界的重视。但是,落后混乱的社会环境,限制了他的聪明才智的发挥。无数严峻的事实使他认清了国民党的腐败。他同情、支持进步力量和中国共产党。1949年12月,当国民党军队溃退个旧时,他协同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协理吕冕南有效地抵制了国民党第八军、第二十六军对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的骚扰破坏,配合中共地下党和人民解放军,完整地保存了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迎来了云南锡矿山的新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倪桐材以更大的热情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1950年,倪桐材被任命为云南锡业公司总工程师,在采矿、选矿、冶炼的技术工作中都有所建树,特别是在重力选矿设备的研制上取得了显著成就。1958年,他被错划为“右派”,曾要把他调离云锡。他不计个人得失,坚决要求留在云锡完成尚未做完的重选新设备的研制工作。1974年退休后,人虽离开个旧,心却依然系着云锡,积极认真地向有关方面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建议。1979年,云锡公司对倪桐材被划为右派的错案给予改正。1980年倪桐材已80岁高龄,应邀到云锡公司参加冶金部召开的综合利用会议,对云锡公司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议。1984年5月20日,倪桐材因病在济南逝世。

  我国现代重力选矿设备的开拓者

  个旧矿区开采历史悠久,但技术设备落后,选矿大多用土法,唯一的机械化选矿厂使用的摇床是从英国进口的。当倪桐材于1941年来这里担任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个旧选厂厂长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军队占领香港和越南海防后,个旧选厂面临进口的摇床不断损耗而无货源补充、眼看生产将无法进行的局面。倪桐材不服气,决心自行研制。1943年下半年,试制成功水泥摇床面,试用于生产,效果理想;但所需水泥仍要从国外进口,水泥摇床也不能推广。他不气馁,继续研制新的摇床。在研制中,倪桐材采纳技术工人黄云的建议,利用生漆防水性能的特点,研制了生漆摇床面。经过反复试验修改,1944年,漆面摇床制作成功。生漆摇床面硬度高,有摩擦力且耐磨,不透湿,不朽损,分选细粒级矿石效果好,技术指标超过进口摇床。倪桐材写成的生漆摇床论文,引起国际选矿界的重视。由此,漆面摇床取代了进口摇床,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得到改进完善。40年后,“云锡”牌漆面摇床于1984年出口巴西和英国。

  个旧矿区的土法选矿,用人戽水,工人不分寒暑,站在水塘中操作,不仅工作辛苦,而且细粒锡石回收率低。倪桐材提出用自流给水的水帘法。刚试用时效果不佳,推倒重来。经过反复的试验,于1943年研制成功自流给水的“匀分槽”,利用斜面水流的作用,达到富集选别的目的,较人工戽水砖槽法先进,可提高效率,节省劳动力80%。

  个旧矿区矿石中锡石嵌布粒度细,锡铁结合致密,细粒锡石的选矿回收是生产技术的关键之一。倪桐材凭着自己坚实的理论知识和长期实践的经验,冲破传统重选理论,对流膜选矿提出了新的见解,和其他工程技术人员、工人一道,在50年代末研制成功了翻床、六层矿泥摇床等回收细微粒锡石的许多新型重选设备,使云锡在细微粒锡石选矿回收技术方面达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他所设计、研制和改进的连续水析器、矿浆计量器对加强重力选矿厂的生产技术管理起了很大作用。他提出的重力选矿流膜理论,在选矿界有深远影响,受到学术界的尊重,成为我国有名望的选矿专家。

  锡工业基地建设的“老总”

  倪桐材学识渊博,不仅精通选矿理论与技术,而且对采矿、冶炼、机械、土建也很在行。1950年,他被任命为云锡公司总工程师后,满腔热情地担当起建设新云锡的技术重担。为满足国家建设对锡金属的需要,开发资源丰富的老厂锡矿成了发展云锡公司生产的关键。经过论证,决定建架一条总长16公里的双线运矿索道,把老厂锡矿的矿石运到大屯选矿厂进行洗选。中央重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在向全国征求设计而无人请缨的情况下,由倪桐材主持设计和施工指挥。当时云锡公司的科技人员都没有设计索道的经验,倪桐材本人也从未见过这样荷重的大索道。为设计索道,他与李凤桐、李丕章等翻山越岭,实地勘测。1951年底设计完毕,1952年1月开始动工,1953年竣工试车。在试车过程中,为解决掉斗的问题,倪总卷起被褥,搬到矿山整整住了一个月。他让老伴给他送饭,自己集中精力观察、测量、思索、计算,终于获得必要数据,解决了掉斗问题。这条当时中国最长的矿山索道,到90年代仍在运行,为我国索道建设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一批人才。同期,他还主持设计建成了日处理1500吨的现代化锡选矿厂――大屯氧化矿选厂和部分改扩建工程,为恢复、发展云锡生产和培养技术力量作出了重要贡献。

  矿业战线上永不退伍的“兵”

  倪桐材热爱矿业,热爱云锡,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1958年,他被错划为“右派”,受到撤职降薪处分,并拟将他调离。他虽处境困难,但不计个人得失,依然坚决要求留在云锡完成尚未做完的重选新设备的研制工作。云锡公司满足他的要求,他把全副精力投入选矿科研工作。1958年至1960年,他完成《云锡翻床》、《二十层翻床》和《关于水力旋流器在现场使用中几个问题的探讨》等6篇论文,对技术设备运用于生产实际作了说明和总结。1960年,倪桐材的,“右派分子”帽子摘掉后,被任命为云锡中心试验所主任工程师。他提出以翻床为主的日处理600吨矿泥车间建设方案。1963年,倪桐材主持用溜槽(翻床)和摇床联合,选别东鞍山贫赤铁矿的试验,达到给矿品位34.5%,精矿品位60.58%,回收率88.05%的指标,比苏联提出的全浮选和全磁选流程的指标略高,为东鞍山贫赤铁矿的重选打下基础。

  1974年,倪桐材退休,随儿子到山东济南定居。人离开了锡都,心仍维系着矿山。1974年,他给云锡公司写信,指出4个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1975年,他向冶金部提出红铁矿的振动选矿机的试验方案,以解决贫铁矿的选矿问题。1976年,他得知个旧干旱,连续9次给云锡公司写信,提出解决用水的办法。1978年5月15日,他给冶金部科技办公室负责同志的信中,又重新提出用振动选矿机选别赤铁矿,“攻下红矿选矿技术关”,他在信中写道:“我年近八旬,又患冠心病,更希望能在生命结束之前出一点力攻下这个关,为伟大的四个现代化作出一点微薄的贡献。”同时,他给云锡公司的有关负责同志提出研制振动选矿机的问题,云锡公司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了研究。他还提出“用棍代球”以解决矿石过粉碎的建议,受到公司的重视和采用。1980年,他不顾年迈体弱和旅途劳顿,应邀到云锡公司参加冶金部召开的综合利用会议,给云锡公司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

  倪桐材关心云锡的生产建设,更关心云锡技术人才的成长。早在50年代,他不仅自己孜孜不倦地学习,而且亲自辅导培养年轻的一代。在他的关怀下,有的人已经自学成才,从一个初中生成长为选矿高级工程师。退休后,他不断写信告知自己的同事,自己从旧社会来,所见所闻感触很深,1949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但工农业生产不发达,只能是半站,而不能全站,要同事们抓紧有限的年华,把矿业科学技术很快发展起来。他在给一个中年工程技术人员的信中深情地写道:“我于1941年来到云锡后,就感到个旧这个有色金属矿的伟大,是祖国的一个大宝藏。”“谁都希望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要强大就必须四化。对实现四化,我们每个人都负有重大而艰苦的责任,我一息尚存就不能放下这个责任。”云锡公司的同志向他请教技术难题,他一一通过书信予以技术指导。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还遗留着一封给云锡公司一位工程师的尚未写完的信。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的矿业,表达了他对社会主义祖国的赤胆忠心。

  

  编辑: 张明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