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与铁的不解情缘 |
2012-06-07 10:28 |
铁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后的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它给手工业工人提供了一种其坚固和锐利非石头或当时所知道的其他金属所能抵挡的工具。 ——恩格斯《家族私有财产及国家的起源》
冶铁文明,从这里诞生 根据对中国境内出土的早期铁器的分析,有说中国新疆地区早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已开始使用铁器,也有研究者把中国开始冶铁和使用铁器的时代推定在公元前6、7世纪,而且认为最早冶炼和使用铁器的地区很可能是在当时的楚国。尽管生铁究竟何时起源于中国何地仍存在争议,但中国是世界发明和使用生铁最早的国家似乎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冶炼最初所得为白口铁,这种铁材质硬且脆,难以加工成各种器械。于是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发明了将白口铁退火处理使其变柔韧的技术,生铁才逐渐被加工成各种农具应用于农业生产。随着历史的推移,技术的进步,至战国中晚期,我国铁器制作技术在更大程度上获得发展,大部分农具采用脱碳铸铁而成。 如果说春秋时期只是拉开了铁器时代的序幕,那么从战国中晚期开始铁器时代便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有学者统计,自2000年8月全国共出土春秋时期铁器69件,至战国早期铁器数量达94件,至战国中晚期时铁器数量骤增至4062件。这其中一定与冶铁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便利息息相关。 至秦汉时期,冶铁技术进一步完善,生铁制钢技术和局部淬火工艺是这一时期代表性的两项冶铁成就,同时铁器制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大型新式铁农具的出现,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至此我国古代社会全面进入到铁器时代,首先是中原地区在西汉末年基本普及铁器,接着中原铁器迅速向边远地区扩散,包括西北至新疆、宁夏、青海、甘肃;北至内蒙;东北至燕山山地、黑龙江中游及大兴安岭;东南至福建地区;南至岭南地区;西南至云贵一带等。铁器和铁器工业获得了全面发展,铁器类型、数量进一步增多,使用地域进一步扩大,作为汉代最典型的农业工具之一——“耕犁”到汉代得到普及,西北、东北甚至福建、广西、广东等地都有铁犁或牛耕模型出土。秦汉铁器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品种质量上都超过了战国时期的水平,冶铁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抚今追昔,即使在工业高度文明的今天看来,中国古代工匠发明用液态生铁铸成工具、农具,并创造出改善铸铁脆性的退火工艺不能不算是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铁器,民之大用也” 《盐铁论•水旱》记载“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功多,农夫乐事劝功。用不具,则田畴荒,谷不殖,用力鲜,功自半。器便与不便,其功相什而倍也。”这段话旨在说明铁农具所带来的农业技术的进步,进而极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生铁农具,无论是用于初耕、播种,还是中耕、收获都与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的发展相得益彰。战国时期我国的农业已非常重视精耕细作,例如《管子•小匡》中指出“深耕、均种、疾耰”。深耕是说当一块田地要播种、插秧之前,先须犁田,把田地深层的土壤翻上来,浅层的土壤覆下去;熟耰,就是将耕后的土块打得很细;疾耰,就是耕后立即碎土。而这其中生铁农具的改革和发展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就初耕农具铁斧而言,侧面呈等腰三角形状的双面刃长条形斧坚固锋利、容易入土,在铁犁牛耕尚未普遍推广之前,即春秋战国时期,对荒地的开垦和播种前的初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深耕”的要求。还有厚重坚实的铁,是开垦荒地、掘根、刨土和挖掘沟洫的好工具,在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国中晚期使用较普遍的铁锸也是翻土开沟的重要工具,凹字形弧刃锸的锸叶扁平窄长且呈凹口,缩减了锸口、锸身与泥土的接触面,尤适宜于切取膏泥、淤泥等粘性强的土。在西汉时期还首次出现了整地工具铁耙,主要用于碎土、起土,尖锐锋利的铁耙可以翻起深层土壤,齿与齿之间留有空隙可以将较大的土块分割开,耙齿打碎较小的土块。六角形铁锄体宽而薄,除草面积大,锄草效率高,安装一长柄,可以双手执锄站在田间除草,减轻疲劳,两肩削成六角形,除草时双肩不易碰伤庄稼,特别适用于垄作制的要求。铁铚、铁镰的推广和普及,为及时抢收庄稼提供了方便,极大地提高了谷物收获的能力。 在众多铁农具中,对农业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产生划时代影响的当属铁犁,以及与之相应的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V”字型铧冠前尖后展,整个器身套在木犁头上使用,形成等腰三角形,具有极强的稳定性,符合力学拖曳的原理。犁壁安装在犁铧中脊隆起的面上,使用时向两面翻土自然形成沟垄,这样深耕、翻土、培垄一次进行,“用力少而见功多”,土地耕作效率显著提高。东汉时期普遍使用的播种农具铁耧犁将开沟和播种结合起来,更加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它的发明标志着中国犁耕已走上成熟道路,是农业史、技术史上的重大成就。 纵观中国古代农业史,铁制农具以其锋利耐磨的特性、完备的功能、低廉的价格深得人心,很快在全国推广开来。由此,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效率的提高,农业面积进一步扩大,粮食产量迅速增加,农业经济取得全面发展。 社会变革,因铁而起 生铁的发明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为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一方面,也带来了社会的变革,为农业个体经营和封建小农经济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不管是从《诗经》描述的劳动场面“栽茭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还是从商周时期沟洫农业的特点来分析,最早的农业生产并非单家独户所能完成,需组织众多劳动力进行协作。以当时主要的生产工具木耒为例,木耒不够锋利坚硬,需要多人合力才能翻起土块。 而铁犁牛耕的出现,使人们从原始的以木石农具为主的集体耕作中解放出来。首先,铁犁结构简单轻巧,合乎力学原理,能经济利用动力,消耗在移动或转动农具本身的动力较少,不需要众多人力进行集体合作;其次,牛耕的出现,以畜力代替人力,由西汉最初“二牛三人”协同耕种发展到东汉时期的“二牛一人”,大大节省了人力资源;第三,铁犁铧坚固锐利、通用性广、适用性强,推动了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传统,提高了亩产量,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便可以满足生活所需;第四、耧犁的推广更是将开沟、起垄、播种三者结合,大大提高了农耕效率,即使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也能丰衣足食。 比较来看,春秋时期“一人蹠耒而耕不过十亩”,汉代耦犁推广后为“亩五顷”,相当于“一夫百亩”的12倍。《汉书•食货志》记载,“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教民相与庸挽犁。率多人者田日三十亩,少者十三亩,以故田多垦辟。”这样算来,汉代耦犁的推广使一人可耕一百160多汉亩(约合今110亩),提高工效十几倍。 以铁犁牛耕为代表的铁农具的普遍推广,改变了原有的仅仅依靠人多力量大来进行生产的集体生产方式,以小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方式自此萌芽,这是我国古代奴隶社会转变到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 铁农具的大范围使用还促进了社会经济贸易的发展,这一方面源于农业效率的提高,让一部分人从繁重的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商业活动;另一方面,当时铁器生产以官营为主,农民必须购买或租借农具耕种。多种因素共同推动了汉王朝经济的繁荣。 我们常常惊叹钻石的魅力四射、钦慕翡翠的晶莹剔透、垂涎珍珠的洁白无瑕,却很少去关注铁。的确,她没有华丽的外表,不够色彩斑斓,甚至看上去有点冷酷,以致有了“铁石心肠”这个成语。 然而——却是她从遥远的古代一路走来,滋养了无数中华儿女,创造了多少人类财富。 |
编辑: 张明 来源: |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53751 传真:(010)64410636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