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材料史

古代就有“白金”了吗?
2012-06-11 10:32

  西周金文中有“白金”一词, 指一种白色金属材料, 但具体指何种金属材料尚待深入探究。《说文》将银、鋈和镣都解释为“白金也”。镣的含义不明, 可另作讨论。有学者认为在当时知识范围内只有银、锡两种白色金属,铅的颜色较暗, 不入白金之列, 结合考古证据,鋈其实是在青铜器上镀锡的工艺,释“鋈”之“白金”指锡。从字面上理解,白金只是白色金属的意思, 不是某种特定白色金属的专称。《说文》中“银,白金也”应理解为“银, 一种白色金属”。

  考察金文中白金的确切所指, 必须在铭文释读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冶金技术水平和银白色金属材料使用情况的研究, 才能得出较可靠的结论。

  从字面上不能排除白金指银、锡、铅、铅锡合金、镀锡器、高锡青铜等各种银白色或白色调金属材料的可能。以下结合考古发现和冶金史研究成果讨论西周金文中白金是否为以上各种白色金属材料的可能性。

  镀锡工艺施于成形器物, 目前经检测确认的镀锡器都不早于春秋中晚期, 主要出土于鄂尔多斯地区、巴蜀地区、云南古滇地区以及宁夏、甘肃、陕西等地。西周金文中的白金不可能是春秋中晚期以后才逐渐发展普及的镀锡器。白金是以钧和钣为单位的金属原料同样说明其不可能是镀锡工艺或其产品。

  青铜中随着锡含量的增大, 铜合金颜色会按照红、桔黄、黄、浅黄、灰白、银白的颜色渐变, 当含锡超过20% 左右时就开始泛白。金文古文字研究中的白金可能指色泽泛白的高锡青铜吗? 先秦青铜器含锡量一般都低于20%, 一般只有对色泽和反光性能有特殊要求的铜镜含锡量在23%左右, 断口淡黄色或银白色, 表面富锡即呈银白色。但是青铜镜在战国以后才开始多见, 之前发现的青铜镜数量相当有限。白金是以钧或钣为单位的金属原料。除旧器回收重熔外,商周时期一般以红铜和锡(或铅)按不同器物的要求调配成含锡量不同的青铜, 战国《考工记》中的“六齐”正是对先秦青铜合金技术的高度概括。虽然先秦时期铜镜以及部分兵器是高锡青铜铸造的, 但是事先将红铜和锡调配成高锡青铜锭并用于赏赐, 这并不符合铸造工匠精确控制铜锡比例铸造不同器物的需要。先秦时期辽西地区独特的铜锡多金属共生矿曾被利用, 直接冶炼出含砷、银等的高锡青铜[ 28] , 不排除这种高锡青铜原料曾被称作白金并作为锡料输入中原与红铜(赤金)一起用于调配青铜的可能性。

  西周金文中用于赏赐的白金指高锡青铜的可能性不大, 但不能完全排除。银、锡、铅三种纯金属都是银白色的, 由于化学活泼性和在空气中的氧化锈蚀产物的不同, 一般情况下3种金属表面颜色有一定的差别。银色银白, 锡表面银白泛蓝, 铅则是灰白泛青, 所以《说文》称铅为青金,银为􀀁白金,又将锡解释为银铅之间也。《史记》、《汉书》都记载汉武帝年间曾以银锡铸行白金三品,而出土实物证实其实是铅币 。

  从字面上来讲, 银、锡、铅都可以称作白金。多数学者都认为金文中的白金为银。那么金文中的白金真的是银吗?中国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银器, 出土于甘肃火烧沟遗址, 年代相当于夏代, 同时出土金器等,都是耳环、鼻饰等小件饰品。中原王朝地域内还未见有殷商、西周时期银制品出土的报告。加拿大安大略省博物馆收藏1件嵌镶金、银丝的晚商铜车轴饰 , 如果此件车轴饰可靠, 则表明在晚商、西周时期可能已经有少量的银的应用。考虑当时的冶金水平和考古证据缺乏的情况,当时的银很可能是稀少的天然银或从别处输入。西周时期中原即便有银的使用或冶炼, 其数量也应当很有限。直到春秋中期以后银制品才逐渐普遍, 例如1974年河南扶沟古城出土一批金银币, 其中18枚铲形银布分别属于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战国以后, 银和金一样, 常被用于制造小件饰品、器物构件以及错金银工艺和包金银工艺。前文已论述赏赐白金的数量与一般赏赐铜的数量相当,白金不是非常贵重的金属材料。在未发现银制品的西周时期, 赏赐75千克银是不可思议的。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铅制品是二里头遗址三期灰坑出土的1件铅片。商代铅的使用已经较为普遍。例如郑州商城南关外和紫荆山发现2处属于商代前期的铸铜遗址, 出土有孔雀石1块、铅块4件。在中原王朝的地域内目前尚未发现西周以前的经过检测确认的锡器。

  除铅制品和锡制品外, 春秋以后又出现较多的铅锡合金制品, 主要为弹簧形器、焊料、攀钉、饰件等。前文已指出, 在颜色上, 锡的表面颜色比铅白, 更符合白金之称, 西周金文中贵族赏赐的白金􀀂应当以铸造青铜中更重要的锡为主,可能包括铅, 因为当时的冶炼工匠虽然能分辨锡和铅, 对于普通人还是很容易将两种金属混淆。不排除当时有铅锡合金的应用并与锡一样被称作白金的可能。

  锡(可能包括铅)和铜(及其合金)这两种在颜色、机械性能方面有巨大差异的金属都被视作金而被冠以白金、赤金等名, 说明金属的类的概念(金)至晚在西周早期已经形成, 有别于其他类别的材料而统称金, 推测当时的金属概念(金)还包含金(Au)以及当时可能少量使用的银等金属材料。

  􀀁白金在西周早期金文中有4例,中期1例,中晚期1例, 春秋金文中未见, 呈减少趋势。相反地, 西周中晚期至战国时期, 先后出现了鐈、玄镠(镠、翏金)、锡、镴、银、铅等多个白色金属的专有名称。推测西周中晚期以后, 少量金属银的使用使得原来指锡(可能包括铅)的白金之称容易产生混淆而逐渐少用。春秋中晚期以后银变得较为常见, 以白金称银或锡, 混淆不可避免, 各金属专有名称的出现正是金属种类多样化及普遍应用的表现, 同时满足了在语言文字中区分多种金属的需要, 并反映了古人对锡、铅等金属辨识和认识的加深。战国秦汉时期可能锡、银等多种白色金属材料都被称作白金,具体情况可作专门讨论。

  􀀁综上所述,白金作为白色金属材料之称, 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文献语境中的含义也不同。西周金文中的白金指锡(可能包括铅), 春秋时期文献中未见有白金之称, 战国秦汉时期可能多种白色金属材料都被称作白金。

 

                                                            (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 李建西)

  编辑: 张明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