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材料史

【1961-1963年钢铁调整期】围绕农业需求生产钢铁产品
2012-06-18 13:28

  “大跃进”对农业生产破坏很大,再加上天灾,中国的许多地区发生了饥荒。因此在调整期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把恢复和发展农业放在第一位,要求各行各业支援农业。冶金部一九六一年就提出“支农第一”的口号,采取具体措施支援农业。

  首先,教育干部转变认识,认清冶金工业为什么必须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为农业服务的轨道上来。通过教育,克服了部分干部的消极情绪,认识到钢产量虽然减少了许多,但并不是没有什么工作可做了,决不可以休息、停顿,而应在支援农业上,自觉地作贡献。

  其次,要求从品种、质量、数量上尽可能满足农业生产技术改造和轻工市场所需要的金属材料和化工产品。冶金部先从调查研究入手,派人下去摸清恢复和发展农业到底需要哪些钢铁产品,需要多少。通过对江南水网地区、华北平原地区、西南山区、西北牧区几个地区组的调查,把支援农业需要的金属材料基本上搞清楚了,主要分成几大类:

  1.灌溉机械,包括锅驼机、柴油机、水泵、水管(钢管、铸铁管)、电动机等的用材。

  2.耕作机械、工具,包括各种犁、铧、拖拉机、锄头(又分南方用的和北方用的)、铁锹、插秧机等的用材。

  3.收割机械、工具,包括镰刀(也分南方用的和北方用的)、脱粒机、铡草机、轧棉机等的用材。

  4.运输机械,包括南方的水泥船、钢板船和北方的手推车、自行车等的用材。

  5.牧区用品,主要是剪羊毛的剪子、打牧草的大镰刀、挤奶机等的用材。

  6.生活用具,包括锅、盆、瓢、搪瓷用品、铝制品、斧头、搬子、针、头发卡子等的用材。

  根据这些不同种类的金属材料的规格品种,分别计算出需要的数量,汇编成册。

  第三、布置工厂、车间,生产支农用的各种不同型号、不同规格的材料。通过调查,了解到农业上用的金属材料有些性能、质量要求很高,如镰刀、履带、各种喷嘴、锯片、焊管等等,都有特殊要求。这就打破了传统观念,认识到不只是军工产品需要具有特殊性能和高质量的金属材料,农业上也需要大量具有不同性能、质量好而耐用的金属材料。

  根据各种农业机械、工具的不同品种、质量要求,专门安排了工厂和车间生产这些材料。例如,上海第二钢厂、安阳钢厂、天津钢厂等有专门车间生产镰刀用的复合钢板,在河北泊头镇,有专门工厂把这种复合钢板冲压镰刀。北京昌平县一个小钢铁厂专门生产各种类型的铁锹。特殊型号的钢管,则由特殊钢厂专门生产。

  第四,着重调查研究了以拖拉机为重点的现代农业机械和制造化肥设备所需要的钢材品种,了解到制造大型拖拉机的钢材共需741个规格,尚有22个规格不能生产,制造化肥设备的钢材需要2186个规格,还有428个规格不能生产。因此对生产这些缺门的钢材,专门作了具体安排。

  第五,支农不限于支援钢材,还增产焦化副产品特别是纯苯和硫铵,利用高磷铁矿炼铁和炼钢的炉渣制造磷肥,并试验用其他炉渣制造肥料,加强污水、废气、废渣的处理,防止对农业和水产品的危害;研究以金属材料代替木材,特别是代替矿柱、坑木,以混凝土轨枕代替枕木,以铁木家具代替木家具,以减少木材的消耗。

  由于把支农放在重要地位,虽然调整期间钢产量大大减少,但供应农业用的钢材却有很大的增加。“一五”计划期间,五年供应农业用的钢材总数是95万吨。三年调整期间,增加到188.7万吨,数量增加1倍,品种也比较齐全。为了提高支援农业等方面用的钢材质量,曾召开了低合金钢会议,并制订了一个生产低合金钢的规划。从此低合金钢的科研和生产在中国受到重视。调整期间农业恢复得快,冶金工业的支援起了一定的作用。

  编辑: 张明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