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人物】童光煦 |
2012-06-26 15:39 |
人物介绍:童光煦,曾名童鹏,1919年4月4日出生于湖北省蕲春县,2000年去世。其四伯父童德乾毕业于北京译学馆(北京大学前身)法文班,一直在驻外使馆工作,提倡实业救国,乐于资助晚辈上学,鼓励献身科学技术事业,对童光煦的成长影响很大。童光煦自幼勤奋好学,1937年考入湖北省立武昌高级中学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童光煦西去四川,就读于战区教师四川服务团附设中学,并以优异成绩于1939年夏提前一年高中毕业。是年他考入武汉大学(当时在四川省乐山)矿冶系。两年后,转学到南非联邦约翰内斯堡(Johanneshurg)的威塔瓦特斯兰德大学(University of Witwatarsrand)采矿系。威塔瓦特斯兰德是世界有名的金矿区,开采深度达3000多米,产量占当时世界黄金总产量一半左右,具有世界上第一流的技术装备水平和较多的技术难题。这使童光煦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他努力掌握基础理论,提高自己解决矿山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学毕业后,他到王冠金矿(Crown Mines)和鲁宾生地金矿(Robinson Deep)工作,目睹了南非种族歧视和殖民压迫的现实。他憎恨帝国主义的残酷迫害,也为祖国的贫弱而忧心,决心继续深造,以增强报效祖国的能力。为了献身于祖国矿业开发工作,童光煦放弃了较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谢绝北达科塔州地质所劳尔(Laird)教授的挽留,于1948年7月毅然回到阔别近十年的祖国,任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金属矿业管理处副工程师。两个月后他辞去工作,应聘到武汉大学矿冶系任副教授。 解放后 武汉解放后,童光煦以高度的工作热情,积极工作。他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亲自设计和安装试金实验室,1950年被评为武汉大学先进教工。为适应中南地区矿业发展的需要,童光煦应中南工业部邀请,筹办采矿专修科,为中南地区培养出新中国首批矿业技术人才,1951年7月他被提升为教授。1951年秋,童光煦被借调到北京工业学院主持采矿系工作,同时兼任北洋大学采矿系、北京大学地质系和清华大学采煤系教授。1952年全国进行院系调整,童光煦应调参加北京钢铁学院的筹建工作,是该院最早几名筹建委员会成员之一。北京钢铁学院成立后,任该校采矿系教授兼采矿教研组主任。50年代,他积极响应中央“向苏联学习”的号召,认真进行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性环节。他先后开设了“凿岩工程”、“矿井提升”、“矿山设计原理”等新课,并亲自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为加强矿业人才的培养付出了巨大的劳动。1956年春,童光煦参加了我国第一部科研规划,即《1956 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任矿业组副组长,主持和参与了起草矿业科研部分的规划。1957年后,童光煦一直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战斗在教学、科研第一线。1979年被任命为采矿系主任。1984 年组建北京钢铁学院矿业研究所,并任所长。北京钢铁学院采矿系是全国第一批采矿专业博士点,童光煦也是我国采矿专业的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导师。 |
编辑: 张明 来源: |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53751 传真:(010)64410636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