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发展福地建新业

2019-04-30


  八山一水一分田,福建多山,也成就了茶叶大省地位。然而今天,当你来到著名茶乡安溪县时,会惊奇地发现,守着“安溪铁观音”这个驰名海内外的品牌,安溪人却响亮地提出:不再增加一亩茶园。

  截至目前,安溪60多万亩茶园,1/3以上已建成生态茶园。安溪正以每年改造100座茶山的速度重建茶乡。10年前,安溪茶农年收入不到千元,去年已达5340元。保护生态,茶业升级,茶农增收。安溪农民种出了好茶,种出了好收入,也种出了好生态。

  茶乡安溪的变迁,正是这10年“福建故事”的一部分。

  福建有福:海西作为国家战略,发展前景广阔;森林覆盖率全国第一,“绿色优势”丰厚;海岸线全国第二,“蓝色机遇”诱人……

  福建知福:必须咬定发展不放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出一条符合福建实际、具有福建特色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之路。10年来,福建经济总量成倍增长,今年GDP可望跨上2万亿元台阶,生态环境之优则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无字书中读出有,敢字曲中唱出先

  前不久,王府井百货正式落户福州鼓楼区。王府井最看重的是,今年起鼓楼区正式获批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

  2011年,鼓楼区仅东街口商圈的大洋、东百两家百货公司,全年销售额就均破10亿元,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市1/3!数字背后,是鼓楼区发展城市新型服务产业的全新探索。

  让每一座楼宇都生金,让每一项服务都开花!城市不仅是商贸之都,更是文化、科技、人才之都。近年来,鼓楼区每年安排服务业发展资金3000万元,对金融、软件等11类重点产业重点引入、扶持。在全省率先开展服务业统计试点调查改革,以此更加准确掌握服务业总量、结构、发展速度和方向,为服务业发展提供科学数据。

  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的83家在鼓楼区设立分支机构和办事处,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约占全市的1/3,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软件产值占福建省的35%。去年鼓楼区服务业增加值538.8亿元,占GDP比重76.1%,位居全省之首。

  改革无处不在,创新无处不在。

  一少资源能源优势、二无行业产业基础,福建却不乏改革创新的勇气与探索。

  “第一个十年看浦东,第二个十年看海西”。海西战略提出后,得到中央及周边省份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主动融入,主动作为。在深化改革中,福建始终保持“追”和“赶”的姿态,始终有种“拼”和“闯”的决心,无字书中读出有,敢字曲中唱出先,书写了多个“第一”:

  ——把环境保护列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坚持“好字当头、又好又快”发展,巩固福建作为全国唯一的水、大气、生态环境三大指标均优省份的地位;

  ——GDP考评体系不再仅仅着眼于经济数字,而是将“比发展快、比后劲足、比民生好、比生态优”量化为实实在在的指标;

  ——坚持“广开合作大门、广交天下朋友、广聚四方资源、广泛借智借力”的“四广”方针,让央企、外企、民企在同一平台上实现“三维对接”,让发展与开放“肩并肩”、跨越与改革“手挽手”。

  央企外企民企“三维对接”,港口产业城市“三群联动”

  湄洲湾畔, 4个直径83米、高50米的全容式混凝土液化天然储罐巍然屹立,总储量达64万立方米。由储罐延伸出来的管网星罗棋布,总长369公里。最新的5号、6号储罐建设前期工程也在紧张进行中,年内即将开工。

  这是中海油福建LNG站线项目,于2005年4月正式开建,这也是央企入闽以来,第一批落户湄洲湾的项目。

  福建起步晚,基础差,又面临环境、资源、人才种种约束,发展不能滞后,民生必须兼顾,如何选择战略突破口?如何构建统筹着力点?

  “突出重点,集中力量,瞄准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问题。”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这样描述,“以发展产业群、城市群和港口群为突破口,全面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三点一线,五指成拳。福建展开了一幅央企、外企、民企“三维对接”,港口、产业、城市“三群联动”的图景。

  今天的湄洲湾畔,早已不只中海油一家央企。中铁、国电、国投、鞍钢、神华、中冶、国药等央企纷纷抢滩湄洲湾。中海油还扩展出莆田燃气电厂等8个项目,由一个项目“孵化”出一个LNG产业园,也是我国第一个开发利用LNG冷能的节能环保型示范园区。“2011年产业园的总产值已近100亿元。”中海福建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王海伟介绍。

  由单个项目带动整个产业园区发展,再把多个产业园区串成产业链并最终形成产业群,福建港口群、产业群、城市群联动之势越来越清晰。厦(门)漳(州)泉(州)、福(州)莆(田)宁(德),南北一起高唱“同城化之歌”。“厦漳泉同城化近两年已启动了64个项目。”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说。

  让群众幸福指数与GDP同步增长

  陈建华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也能当老板。大学毕业后,有一身电子专业技能的他一直希望开个自己的工厂,可资金从哪来?人才从哪请?这些可比设计产品难多了。

  2010年,听说家乡漳州创办了YBC(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海西青年创业培训班,陈建华报了名。培训通过后,YBC不仅为他提供了5万元创业经费,还给他配了位导师——佳龙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蔡松华。如今,陈建华的企业在业内已小有名气,每年可生产电动卷帘门配件20多万件,创造产值500万到700万元,带动了35人就业。

  “创业促进就业”正是漳州市2012年为民办实事的重点项目之一。当地劳动部门联合妇联、共青团等部门,共同推进创业服务、创业培训、创业指导与小额担保贷款“四方联动”的创业帮扶体系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开设创业培训班58个,培训1499人次,创业成功180人,带动就业690人;发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2772笔15528万元,直接间接带动13800人实现就业。

  让群众幸福指数与GDP同步增长,这是自2011年以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向全省作出的郑重承诺。当年,福建GDP增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均实现12%的目标。

  幸福必先稳增收,增收必先促就业。

  近年来,福建省以创建创业型城市为抓手,率先推出“12580”等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开展春风行动、十万岗位送基层、企业诚信用工承诺等活动,仅去年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0多亿元,扶持2万余人成功创业,带动6万多人就业;在全国率先开展紧缺技术工种免费培训,为百余家重点企业培训紧缺技能人才2.1万人,建立了62个高技能人才培训考核基地、21个产业技工培养基地和10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2011年,福建省城镇新增就业62.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4%以下。

  在农村,福建则以大力扶持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抓手,推动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永安县青水畲族乡群众多年来一直为农产品销售不畅而苦恼,近年来全乡迅速发展起来的36家合作社让“卖难”问题迎刃而解。王长椿的青水农丰蔬菜合作社去年销售农产品高达3600多吨。“我们的合作社带动了300多户农民种植,现在我们在10多个省会城市都有销售点。”王长椿说。

  福建省委农办主任张立先提供了这样一组数字:近3年来,全省各地农村合作社每年以30%—40%的幅度猛增,截至今年上半年,仅工商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1.24万户,出资总额310.72亿元。今年上半年福建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032.5元,同比增长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