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我踏上了吕梁山。在那里,我结识了一位以“三不朽”为人生追求目标的企业家。他志向远大创办了一流的钢铁联合企业;他感悟箴言打造了独特的企业文化;他用德行“建功”,用财富“立德”,用悟性“立言”。通过两天的采访,我被这位企业家“奉献社会不求所有,造福乡土只图所为”的文化自觉所感染;被他的人生观、财富观所触动。这个人就是山西中阳钢铁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袁玉珠。
人生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论是古人早在2500多年前就提出来的,不过知道的人并不多,它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叔孙豹之口(《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据《左传》记载,鲁大夫叔孙豹回答范宣子提出的“什么是人生死而不朽”的问题时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三不朽”是儒家对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为中国历史上的精英和众多有学识的人所信奉。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李立三、相声大师马三立,二人的名字都来自于古典的“三不朽”论,即通过“三立”达到“不朽”。在当代企业界,也不乏追求“三立”境界的企业家,袁玉珠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 以德立业
何为“德”?“德”的本意是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的客观需要做事,生存、发展不违背自然规律。何为“道”?道是真理,是客观运动的规律与轨迹。道是昭示一切,德是在承载道的一切。袁玉珠就是一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君子。
走进中阳钢铁的展示大厅,一张袁玉珠左手拿着电焊枪,右手拿着电焊面罩,蹲在工地干活的黑白照片触动了我。袁玉珠在各个时期的历史照片中,我最喜欢这张,它的背景是一座6.3m3的小炼铁炉。它是袁玉珠1985年创业初期的生动写照。这张照片记录了年轻的袁玉珠劳动中抬头一笑的瞬间,他笑得那么自然、那么阳光、那么自信、那么坦荡,笑出了中国人独有的实诚与仁义,让人顿时会产生信赖感。正是这样一个人,在27年后,在贫瘠的吕梁山创造出了奇迹!
我端详着照片上的主人公,开始挖掘这个草根农民创业致富的故事……
这个故事要从上世纪80年代讲起。“那时的中阳人真穷,穷得真是令人心酸。”袁玉珠说。穷则思变,改革开放初,时年32岁的袁玉珠用十几年积攒的15万元钱,带领着一帮穷哥们儿在寸草不生的乱石滩上建起了一座炼铁厂。经过27年的艰苦创业,袁玉珠建成了集采煤、选煤、炼焦、采矿、选矿、炼铁、炼钢、轧钢、发电为一体的大型民营钢铁企业,成为山西省闻名、全国钢铁行业瞩目的一颗新星。公司也多次被评为山西省功勋企业、山西省工业企业30强和全省十大纳税户。经过27年的艰苦奋斗,昔日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如今已建功立业。袁玉珠先后被评为山西省特级劳模,山西省功勋企业家,并当选为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他还多次受到中央、省、市领导的高度赞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曾亲临中阳钢铁视察,对袁玉珠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他为“新吕梁的新代表”等。
走进中阳钢铁,你会被一座“远看似公园,近看似花园”的绿色钢厂所吸引。在那里,你闻不到异味儿,更看不到肆意飘扬的粉尘,看到的是一条在绿色的山谷中绵延起舞20余里的钢铁长龙。这是一座与百姓和谐相处的绿色钢城。过去,我在采访中曾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6岁的孩子问他的妈妈,“为什么我们这儿夜里没有月亮?”妈妈回答说:“钢厂为了省钱,夜里偷偷地把烟放了出来,把我们的月亮给赶走了。等钢厂不冒烟了,月亮就回来了。”这次,在采访的当晚,我在厂区中心看到了明亮的月亮,这使我想起了故事中那个没有见过月亮的小男孩。这里的孩子是幸运的,因为中阳钢铁有“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品科技型、社会慈善型现代化钢铁企业”的愿景和袁玉珠发自心灵深处的“企业不消灭污染,污染就消灭企业”的“绿色”誓言。
走进中阳钢铁,就仿佛迈进了一个生机勃勃,共同致富的“桃花源”,袁玉珠正在这里辛勤地耕耘着。这里的主张是“只有无私,才有共识”,“公则人心归顺,私则人心涣散”。在这里,袁玉珠用自己的无私维护着职工的权益与尊严。这里讲的是“发展共谋、机制共建、效益共创、利益共享”,“任务公开大家干,成本公开大家算,考核公开大家看,分配公开大家赚”的共同致富的规则,以及民主公平的分配方式。在这里,袁玉珠“以人为本、以诚信为本、以质量为本”,卖的是信得过的产品。这里不但环境好,职工的福利也好。
百闻不如一见,让我带大家参观一下这个“桃花源”。在这里,职工的人均月收入已达到了4400元,2012年的目标是达到5000元,并进一步推行“四有职工”,即有房、有卡、有车、有保险;在这里,袁玉珠先后投资近5亿元,兴建职工住宅楼20栋,目前已有2100余名职工无偿入住,在建住房达2000余套,目标是争取在“十二五”末让80%的职工拥有自己的住房;在这里,袁玉珠完成了他最欣慰的一件事,就是给全体职工买了足额的保险;在这里,袁玉珠为单身职工宿舍开通网络,配备洗衣机、热水器等生活设施,为职工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在这里,袁玉珠投资近千万元建设大棚绿色蔬菜基地,成立了农业开发中心,设立了食品检验中心,所有食品定点采购、集中管理,检验合格后统一分配到各膳食部加工,从源头上保证了职工的食品安全;在这里,以人为本的根本体现是“零利润经营、保姆型服务、内衣式体贴”,即:一是全公司职工就餐全部实行成本价供给,零利润经营。二是公司补贴资金,为职工开设了洗浴中心、洗衣房、理发店、医疗室、厂内公交车等服务。三是针对当地自然水质硬,钙、镁离子含量高的情况,投资300万元建设了一个“山泉水制作中心”。目前凡是职工及家属生活和工作的地方都能喝上符合国家标准的纯净水……为圆这个“桃花源”梦,袁玉珠一直努力着、操劳着。
走进中阳钢铁,就像走进了一所大学校。27年来,中阳钢铁前前后后有上万个农家子弟在这里“学习深造”。这里专门配发《职工行为规范手册》,要求农家子弟的行为标准化、规范化。在这里,通过推行“六个一”工程,即写一篇好文章、提一条好建议、办一件好事、养一盆好花、改一个错误、尽一项义务,来提升职工的综合素养,打造最基层的企业文化。20年前,即使在钢厂停产的特殊日子里,袁玉珠也要求职工在放假期间每天坚持写读书日记,复产时必须交了日记才能上班。在这里,袁玉珠鼓励一种独有的“知识经济三吃法”:一是吃“主食”,即工资;二是吃“零食”,即围绕产量、质量、成本、安全、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创新与突破奖;三是吃“偏食”,即重大节日里给予优秀职工与技术骨干的重大奖励。偏食也好,零食也罢,说到底就是鼓励学员靠文化吃饭,靠技术发财。在这里,人们最厌恶的是“偷食”,公司严厉打击利用权力和方便牟取个人私利。
中阳这所学校是一个吞石吐金的学校,它使过去农村的“人手”变成了企业的“人才”,使“人才”变成了“人物”。这些“人物”绝大部分是农家子弟,他们在中阳这所学校中提高文化水平、钻研技术、学习管理。现任常务副总的卫建忠就是其中的“高材生”。交流中,卫总对我说:“我这样一个穷孩子能有今天,多亏了中阳钢铁和袁总。中阳钢铁是我成长的学校,袁总是我的恩师。20年前,厂里给了我一个到兄弟钢厂学习的机会,临行前袁总送我一句话,‘登天难求人更难,黄连苦人穷更苦,你要想活得体面,得先学会受苦’。这句话说得深刻,说得实在,我记了一辈子。要改变贫穷的现实不能靠别人施舍,要靠自己努力学习,要以技术立身。当时,这句话在我这个刚刚涉世不久的孩子心中点亮了一盏奋发学习的明灯。袁总不但像父亲一样培养我们这一代,还像祖父一样关心我们的下一代。他亲自到太原为我们的子女选最好的学校,派专车接送,免费为他们提供省里最好的教育和服务。每想到这些,我们这些农家子弟就觉得没有理由不为中阳钢铁的事业尽心竭力。”这就是袁玉珠“用苦心换人心,用无私换公平”、以德立业的人格魅力。他是一个用“道”建功业,用“德”载人心的人。
■ 以财立德
袁玉珠是山西有名的富人。2011年,他身居胡润钢铁富豪榜第13名,但他并没有把“发财”看作人生的最终目标。他的最终目标是:管理好中钢,建设好家乡,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他把“发财”当作一种立身、立德的手段,他的财富观是“以财发身”。(出自西汉戴胜《礼记•大学》)
27年来,为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让家乡的父老乡亲能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体面日子,他怀着一颗悲悯之心,曾发誓这辈子要为家乡办成两件事,第一件是要在中阳县“普及高中”。他认为,中阳县最大的贫困不是经济,而是知识贫困、人才贫困。要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就要从教育抓起。为了让上不起学的孩子上学,为了在中阳普及高中教育,2005年,袁玉珠出资700万元,从全县唯一的高中中阳一中入手,启动了在全县普及高中教育的工程。在袁玉珠的资助下,当年中阳一中全校2600名高中生首次免除了学杂费、住宿费。此后的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袁玉珠先后投入800万元、1000万元、1900万元、1500万元,全力资助中阳一中的免费教育工程。目前,中阳一中每年的新招学生已经由最初的4个班增加到30个班,凡是愿意接受高中教育的中阳县学子,都能享受到免费的高中教育。如今的中阳一中在硬件设施与环境上,已敢于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重点中学相媲美,中阳一中已成为山西省示范高中、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中南大学优秀生源基地。这还不够,袁玉珠还明确表示:“在支持高中教育的问题上,中阳钢铁承诺每年投入1000万元,至少坚持30年。”同时,每年投资500万元培训中小学教师。截止到2011年,袁玉珠仅对当地的教育捐资一项,累计就达12570万元。
袁玉珠发誓要办的第二件事是在中阳县“取消农村”。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组《2009年中阳钢铁社会责任报告》记录,仅近几年,袁玉珠就先后为太高新村、阳坡塔新村、乔家沟和弓家湾的新农村建设先后捐资1亿多元。以弓家湾村为例,2005年以来,袁玉珠先后投资5000万元,帮助该村进行新农村建设,至今已建成小别墅105套,6层单元住宅楼两栋114套,文化大院1000立方米,高位储水池一个。新农村建设达到了“六通四化”的标准,即通水、通电、通暖、通电话、通网络电视、通管道煤气和道路硬化、庭院绿化、环境美化、社区设施现代化。新农村还建成了居委会多功能服务大楼,楼内设有党员活动室、村民议事厅、医疗保健室、图书馆、健身房、棋牌室等。新村规划总占地面积29公顷,分三期完成,可建成小别墅245套,单元住宅楼21栋,高标准小学、幼儿园各一所。整体竣工后,可安置农民860户。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该村还建起了50套商业门面,拓宽了村民的就业和创收渠道。该村目前在中阳钢铁就业的人员有近400名,其中有120名成了公司的技术骨干,35名走上了企业中层领导岗位。
走进中阳,让我想起了源自《礼记•礼运》篇的 “大同世界”。大同世界的中心思想是“天下为公”,即天下的人都没有了私心。个人所做的一切工作与努力都是为了使社会变得更加美好。这是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描绘的理想社会。袁玉珠以一个中等规模的内陆山区企业,在这个钢铁行业微利的年代里,能够年复一年默默地为家乡贡献出这么大的财富实属不易,他是一个具有“大同世界”理想的人。
■ 感悟“立言”
袁玉珠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感悟、忧患意识很强的人。和他交流时,他习惯用箴言警句来帮助他说明一个观点,提炼一个主题,揭示一个道理,传播一种思想。他有这个本事,这个本事就在于和别人交流、或在给职工做报告时能大大地增强信息的传播效率。总之,他是个有很多智慧和哲理的人,是一个具有哲人禀赋的人。我认为,哲人与一般人的区别就在于悟性的高低。
2010年,袁玉珠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创业箴言集,名曰《袁玉珠箴言》。这本装帧精美的箴言文集,共收录箴言349条,10000余字,时间跨度为25年,且中英文对照。除箴言外,还配有高质量的彩色图片,系统地图解了中阳钢铁的厂容厂貌。这本文集是袁玉珠浓缩了27年创业经验的精神成果。
何为箴言?辞典中说“箴”同“针”。箴言取针砭、劝诫之意。实践出真知,感悟出箴言。箴言是对实践的理性总结。
袁玉珠是一位民营企业家,他的箴言就是中阳钢铁的灵魂。《袁玉珠箴言》开卷明义: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奉献社会不求所有,造福乡土只图所为”;其方法论是“世界上从来没有固定的模式,更没有绝对的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处理一切事宜”。何为企业的核心价值?我认为核心价值等于企业的 “最终目标”,而中阳钢铁的目标就是创造财富,富国惠民。目标决定道路,道路决定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这就是袁玉珠遵循的基本方法,这就是他的核心价值观与方法论的辩证关系。这两条决定了袁玉珠办企业的基本路线与基本纲领。纲举目张,在这里,我摘录了其中的一部分,与读者共同分享:
以慈母般的关怀去善待员工,用钢铁般的纪律去治理单位;以善意的心态对待部下,让柔性管理体现和谐;思想上引导,感情上投入,制度上约束,利益上驱动;企业无父子,制度不低头;用苦心换人心,用无私换公平。
事艰必辛,人智无量;用钢的骨气做人,用材的韧性做事;成功的人就是委屈的人,委屈的人就是有伤痕的人。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相连,你事我事他人事事在人为;人生不怕做事难,只怕人生难做事,家事国事天下事,就是事情两个字。
物质是社会的,精神是自己的;金钱和权利只能让人羡慕,知识才能带来人的尊重。
小心万吨钢水听话,大意一杯开水伤人;安全管理要宁听骂声,不听哭声;安全不为零,一切都是零。
……
作为一位全国人大代表,袁玉珠的感悟还有很多很多…
一个企业家出版自己的创业文集,这在我国的企业界尚不多见。袁玉珠的箴言出炉于特定的发展环境,不但带有强烈的企业文化管理特征,还富有原汁原味的本土特色。他的短语简约有力、朴素实在,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便于和广大农家子弟出身的职工进行交流。袁玉珠的箴言警句就像吕梁山上的民谣,在中阳钢铁公司,大部分职工都会“唱”上两句。他们“唱”理想,“唱”规矩,“唱”致富,他们唱出了统一的意志、统一的行动,同时也唱出了中阳钢铁的企业文化。
《袁玉珠箴言》是一种财富。西方有个叫马尔顿的人说过,“许多人的成功,是得力于一句箴言的鼓励。”看到一句话,眼前一亮,这层窗纸被捅破,佛学上叫顿悟。箴言有很多这样的“点”,一经触发,足可以影响你对事物的见解。所以哥德也把箴言比作社会的一笔巨大财富。见解变了,行动就会变,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谁说箴言不是财富?
《袁玉珠箴言》是新时期对企业文化的一种创新,读后会为我们的企业家建设企业文化带来一种启示,这是一本值得咀嚼的好书。
■ 有感于企业家的人生境界的文化自觉
“金钱与权力只能让人羡慕,只有知识才能带来人的尊重”;“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物质,而是一种成就感的体现,这种无形的精神将产生无穷的力量”;“财富是社会的,精神是自己的”。———摘自《袁玉珠箴言》
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左丘明就在《左传》中记述了叔孙豹以德为先的“不朽”人生境界,他用“三立”标准,把“不朽”人生具体化;70年前,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在《新原人》一书中曾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国家层面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要求。
236年前,在西方,著名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为人类留下两部不朽的巨著,一部是《国富论》,一部是《道德情操论》。这两本书的内容息息相关,是姊妹篇。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首次提出了“经济人”的假设,认为“经济人”一生都在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断追求以货币形式衡量的物。他认为这种利己的动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暗中推动着一切经济行为。他在《道德情操论》中又提出了一种高级的“社会人”。“社会人”对物的追求只不过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要“实现自己想要的感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说:“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这种“利己”不再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而是把“社会人”假设作为论述的前提,相比之下,“社会人”更接近人的本质。
不管是西方人提出的“社会人”,还是中国人倡导的“道德人”,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时期都交汇到如何对待“财富”这个焦点上。如何对待财富?西汉的戴胜在《礼记•大学》中说得好:“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意思是说,有仁德的人,用财富来发展成就自身,这叫“发身”;没有仁德的人,则利用自己的身心去聚敛财富,这叫“发财”。这是“发财”一词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最早出处,也是我国古人最经典的财富观。东汉大儒郑玄将这句话注解为:“仁人有了财富则务于施与他人,以此来立身立名;不仁之人则将身心投入到敛财中去,以追求财富的积累。”如何处理仁德与财富的关系,是“以财发身”还是“以身发财”,这是中国人判断“仁”与“不仁”的标准。“不仁”在中国人的眼里最典型的特征是没有“良心”,在西方人的眼里是没有“同情心”。看来,良心与同情心是主宰人们一切行为的思想“内核”。
这个“内核”一旦受到道德文化的滋养,就会形成一种自觉认识,自觉地为社会创造财富,使用财富。这种自觉意识称之为“文化自觉”。有这种文化自觉的人,就会从物质的功利层面上升到道德的精神层面,就为追求更高的人生层面准备了条件。这种“文化自觉”也就是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所说的“觉解”,他在《人生的境界》一书里把“觉解”解释为:人生的境界不能仅看你做什么,还要看你对此的认识。这种认识就是一种“觉解”。相反,这个“内核”一旦在积累财富的同时产生异化或泯灭,把积累财富当成唯一,那就会“财富上天,良心落地”。一些企业把个人发财建立在破坏环境、转嫁成本、侵害百姓利益的基础之上,这与改革开放的初衷是完全相悖的。“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这就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践行“文化自觉”的意义所在。
亚当•斯密定义的“经济人”,在利己的同时能给国民带来巨大的财富。“经济人”的动机虽然是利己的,其后果还是利于他人的,即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但“经济人”如果丧失了同情心这个“内核”,就会发生质变,就会变成一个不惜一切手段、全身心聚敛财富的人。这种人不但没有一点儿“仁慈”心肠,而且随着个人财富的增长,就连与生俱来的同情心“内核”也会发生异变,这可能是“为富不仁”的基本含义。美国心理学家保罗•比弗和达切尔•柯尔特纳的研究发现,“为富确实会产生不仁”,财富的增多和社会地位的提高会降低一个人对他人的同情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财富能够让一个人在拥有更大自由的同时更大程度上摆脱对他人的依赖,对他人的依赖程度越低,便越不会顾及他人的感受。此外,贪婪的态度也可能影响一个人的同情心。
袁玉珠是一位有强烈同情心的人。他的这种同情心是一种对家乡父老贫困的感同身受,是他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内核”;这个“内核”也是一种“本色”,是老百姓心里的“不忘本”,他并没有随着个人财富的增长而丢失这个本色;这个“内核”也是他“奉献社会不图所有,造福乡土只求所为”的“动因”。这个“动因”,或者说他的同情心“内核”与他的财富共同成长,并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的升华,形成了一种“文化自觉”,一位全国人大代表的“文化自觉”。
袁玉珠的这种“文化自觉”,有水一样的品质:它自觉自愿地滋养万物而不求回报;这也是袁玉珠所追求的一种“感觉”,即亚当•斯密所说的一种“社会人”的感觉;这也是一种人生的境界,是人们在天地之间,如何创造财富,使用财富,分享财富的境界。
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低到高依次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我们的企业家应该扪心自问,您如何对待财富?您的人生境界到底处于哪个等级?
袁玉珠就是在“天地境界”之间用一种“文化自觉”来立德、立功、立言的企业家。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13 传真:(010)64410636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