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钢: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2019-04-30 10:37:01


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通讯员 魏清源 郭海青

  2016年6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视察河钢塞尔维亚公司,充分肯定了河钢为“一带一路”建设所做的贡献。2016年,河钢党委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河钢集团获中国钢铁企业“竞争力极强”最高评级;河钢获第七届世界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卓越奖,是国内唯一获此殊荣的钢铁企业;河钢还获国际资本峰会中欧企业合作大奖,成为国际资本峰会创办8年来,我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制造企业。2017年,河钢获中国钢铁行业“十大卓越品牌钢铁企业”称号。

  在一个个骄人的成绩背后,是河钢党委带领12万河钢人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河钢党委将集团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布局,主动承担责任,明确企业发展定位。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整和行业深度变革期,河钢紧抓机遇,使各项工作全面进入跨越发展期,实现从一个省属地方国企迅速发展成为具有世界品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的转变,闯出了一条传统钢铁企业全面转型升级的新路。

  以全新理念引领转型发展

  近年来,我国钢铁行业进入发展低迷期和深度调整的关键阶段。河钢党委指出:钢铁行业面对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和阶段,需要理性面对、积极应对,制约河钢竞争力提升的根本原因,绝对不是单纯的装备问题和技术问题,而是理念认识问题和发展起点问题。

  为此,河钢党委以理念变革推动经营变革,以全新理念引领转型发展,主动颠覆钢铁行业在高增长、高盈利时期形成的思维定势和发展方式,全面谋划适应行业转型要求的战略蓝图和战略路径。

  以产品升级和结构调整为例,河钢人不断改变思维方式,他们提出:“客户群的高度决定产品的高度,产品的高度决定企业的高度。未来,客户结构的调整,将成为拉动产品结构升级的最大引擎。企业客户端能走多远,产品端就能有多高。”“市场是推动企业管理创新的最有力推手,要大胆地解放思想、大胆地变革、大胆地颠覆。”

  2014年以来,河钢相继实施了产线对标,全面推行大客户经理制,构建产线4大支撑体系(技术支撑、人才支撑、质量支撑、自动化和信息化支撑),同时开启了以产线为独立市场单元的组织结构扁平化变革等。

  河钢通过创新生产组织模式和人力资源配置方式,推进“关键人才配置到一线(指产线、技术、营销一线)、关键待遇落实到一线”,形成以产线为中心的资源配置模式,极大激发了蕴藏在高端装备和一流人才队伍中的巨大发展潜力;通过跨行业借鉴西门子、海尔等企业成熟的营销模式,在业内率先成立大客户服务中心,通过提供一对一、点对点的服务,彻底颠覆了“为计划而生产,为生产而销售”的传统模式,建立起“销售保客户,生产保销售”的全新模式,满足了客户定制化、个性化需求;通过扎实推进以产线为独立市场单元的组织结构扁平化变革,有效解决了产线与市场脱节、领导与现场脱节等问题,形成了快速反应市场的管理体制机制。

  这一期间,河钢通过资本合作,先后控股瑞士德高公司和海尔特钢。通过控股瑞士德高公司,河钢拥有了全球最大的钢铁营销服务网络;通过控股海尔特钢,河钢打通了进军国内外高端家电用钢市场的战略通道,其家电板进入高端市场第一梯队。

  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突破,促进了工作的大飞跃。2014年~2016年,河钢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品种钢比例从29%提升到55%,汽车用钢实现了“整车造”,家电板实现了知名家电品牌“全覆盖”。

  从钢铁主业到海外事业、非钢产业、金融产业,河钢创新发展理念,不断收获观念转变、体制变革、机制创新带来的“改革红利”,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已经驶入“快车道”。

  去产能是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2016年,河钢党委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河钢要在去产能上发挥表率作用”的重要指示精神,提前两个月完成当年去产能任务,并提出2016年、2017年两年内再压减炼铁产能260万吨、炼钢产能502万吨。河钢在坚决做好产能规模“减法”的同时,全力做好产品升级的“加法”,全面提升资源利用率和投入产出率,实现“产能压减、产业升级、效益提升”。

  主动对接和融入国家战略

  塞尔维亚地处东南欧巴尔干半岛的中部,是连接欧洲和亚洲、中东和非洲的陆路必经之地,被誉为欧洲的十字路口。2016年6月30日,河钢完成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的收购交割,并于当年7月1日正式接管钢厂。自河钢接管以来,该公司的生产经营快速步入正轨,2016年底实现了全面盈利,连续亏损7年的局面得以扭转。

  “由于河钢的到来,我们的生活有了希望,我们的家庭有了未来。”河钢塞尔维亚公司一名女职工深有感触地说。

  目前,莱茵河畔的河钢塞尔维亚公司已成为我国和中东欧合作的样板工程,成为“一带一路”上的“金色名片”。

  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和平时期,一个国家的形象和实力,需要靠经济实力来体现,而国有骨干企业是其中的重要力量。

  河钢作为国有特大骨干企业,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按照国有企业要成为“六种力量”的要求,主动对接和融入国家战略部署,谋划推进各项工作。2014年10月10日,河钢董事长、党委书记于勇在集团总部机关全体干部大会上强调:“河钢必须打造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企业,要有做大事、担大任的胸怀,为振兴民族钢铁工业、担当国家角色做出应有贡献”。由此,“打造全球最具竞争力钢铁企业”的共同愿景,“代表民族工业、担当国家角色”的企业使命,成为新时期河钢人的强大动力。

  从河钢塞尔维亚公司,到河钢南非PMC矿业公司,再到瑞士德高公司,河钢目前控股运营境外资产60多亿美元,投资涉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业务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四钢(河钢塞尔维业公司、马其顿公司、南非开普顿公司、美国克拉赫公司)、两矿(南非PMC矿业公司、澳大利亚威拉拉铁矿公司)、一平台(瑞士德高公司)”的海外战略布局,成为我国钢铁行业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企业。

  汇聚党员合力促发展

  近年来,河钢党委从凝心聚力入手,依托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聚集优秀人才创造企业活力,为开创企业美好未来打下了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和人才基础。

  确立“理念自信”“路径自信”,凝心聚力。河钢党委坚持用理论武装头脑,强化两级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不仅在思想、政治和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还紧密结合企业发展实际,聚焦河钢战略蓝图和阶段性重点工作部署,在行业内开创性地推动营销模式、商业模式、组织结构、全球化布局等方面的深刻变革。2016年,在产量同比降低的情况下,河钢利润同比增长48.22%。河钢用实践确立了自己的“理念自信”和“路径自信”,坚定了全体河钢人建设最具竞争力钢铁企业的信心。

  夯实基础,发挥基层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河钢党委围绕“市场”和“产品”两大目标,开展了“产线党旗红、创新当先锋”主题活动,3.9万多名党员通过“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亮身份、践承诺、作表率,凝聚起一股坚不可摧的强大合力。在河钢党委的领导下,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撸起袖子、你追我赶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打造了各具特色的基层党建活动品牌,推进党组织、党员量化考评“全覆盖”,不断创新党建工作融入中心工作的新机制。

  “内举外引”积聚英才。河钢党委加大干部人才培养选拔力度,仅2016年用于职工教育的经费就达到2亿多元;委托清华大学、西门子管理学院开办“青干班”“大客户经理制研修班”等,推进领导干部年轻化、专业化,实现两级领导班子“70后”占25.35%,大批“70后”“80后”进入中层干部队伍。同时,河钢党委制订了《高端和急需人才招聘管理暂行办法》,探索建立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面向社会招聘子公司技术副总等核心人才56人。另外,河钢通过与东北大学联合共建国内首家校企合作的钢铁技术研发平台———河钢东大产业技术研究院,设立河钢昆士兰可持续钢铁创新中心,推举技术专家担任世界钢协技术委员会主席等方式,与全球顶尖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联系,培养了国际化一流人才。

  从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到引领新常态,河钢党委把党建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正带领河钢集团向着“跃进世界500强前100位、成为国际一流企业集团”的“十三五”目标前进。

文档来源: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