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隐患,危及生产
3月,重庆钢铁炼铁厂一号高炉员工在巡检的时候突然听到异响,经排查,发现高炉残铁口原有的焊缝处已经炸裂,5厘米厚的炉壳出现约1.5米长的缝隙。严重威胁一号高炉的安全生产。
为此炼铁厂立即组织专家组研讨,商量消除隐患的方式。鉴于现场存在煤气泄漏,且管道交错地形复杂,贸然焊补绝不可行。在专家组研讨后,决定在焊接前对该处区域采取特殊管控,对焊缝及周边位置进行每日测温,通过道门的贴片电偶排查该位置是否发展,在严密监控下,等待高炉长时间休风检修时机。一号高炉也因此形成了一套应急生产预案,保证生产稳定顺行。
一定要焊,一定要焊好!但是怎么去焊,是摆在该公司和炼铁厂身前的一道难题。刚刚获得中南钢铁最佳员工的陶康仍然记得厂长谭海波电话里找到他时的急迫和渴望,“我们自己干,还是找上海的焊接团队干?”陶康有所思索,他接着问,“我们自己干,有几分把握?”陶康虽然与焊花共舞多年,在现场身经百战,但面对特殊环境特殊位置的焊接,也没有十足把握,“可能有八成,那里确实要求极高,参与的焊工也会比较多”。
线下演练,确保质量
谭海波和炼铁厂班子都有了自己干的想法。2023年,炼铁厂积极响应公司改革发展号召,协力业务回归、大工种多能工、全员操检合一、设备功能恢复、班组合并等多项设备管理变革举措从纸上落到实处。炼铁厂在公司首创了炼铁厂操检合一脱产实训,至今已完成培训9期,为炼铁厂源源不断培养了兼会焊工、钳工、起重工等技能的复合型人才。24岁就成为公司最年轻的焊工高级技师的陶康是炼铁厂其中领衔的培训老师,其焊工技能素质也深受认可。炼铁厂加大自主维修力度,自己承接项目不是不可能,而是一定行。
为了这次自主检修,在授课之余,陶康在和焊工高级技师刘兴勇一起查看现场多次后,在操检合一实训基地秘密组建了一支队伍。这支队伍由他和刘兴勇、吴开强、余建兵、田均、陈渝6名资深焊工组成。他们通过切割出炉壳同等厚度的钢板,实景模仿现场的立体作业,进行焊接工艺参数调整,并检验焊接质量。
功夫不负有心人,多次的模拟后,他们已经基本把剩余的两层把握牢牢抓在手中。在紧锣密鼓的操练下,田均技师已经在前期把施工网络图绘制好,万事俱备,只待“休风”。
焊工紧缺,自主维修
4月中旬,该公司安排了一次处理一炼钢氧气阀门重大安全隐患消缺为主控项目,一、二号高炉配合休风的联合检修,这正是一次消除一号高炉残铁口焊缝炸裂的绝佳机会。
随着一号高炉休风,出征的号角正式吹响。这是炼铁厂第一次实施高难度自主检修项目,同时受到公司各部门及外委检修团队的高度关注。炼铁厂积极响应公司协力回归、加大自主维修力度的要求,主动承担该项目。陶康带领6人团队,冲在前。
应对困难,迎难而上
铁军说干就干!在一号高炉炉基处临时搭建的检修平台,做好准备工作的陶康和刘兴勇被安全绳吊挂着,仿佛从天而降。来到焊缝炸裂的地方打剖口后发现,焊缝从预计的1.5米变成了2.3米,难度无疑再次增加。没有迟疑,在狭窄的区域里,他们紧贴着高炉炉壳,戴上焊接面罩,化身为“蜘蛛侠”。4月中旬的天气已逼近30℃,炉壳处更是高温难耐,一不留意就会被烫伤。
穿着长衣长裤,戴着厚厚的手套,汗滴湿透了后背,又从他们的裤脚流了下来。一枪、两枪、三枪,角落里焊花的扑哧声,成为检修最美妙的音符。
任务很重,过程很苦,“蜘蛛侠”们并没有让大家失望,他们用坚韧的毅力和精湛的技艺上演了一场焊工全明星秀。陶康、刘兴勇焊完中场休息,吴开强、余建兵就接着焊,田均、陈渝也摩拳擦掌,随时接棒。他们轮番上阵,举起沉重的焊枪和面罩,累了就坐在平台上略微休息,恢复了就继续焊接。
陶康在实训基地就想过这个活会干很久,但没想到时间会是36个小时。最后一枪焊完的时候,陶康迫不及待打开从一号高炉控制室拿过来充好电的手机,刚开机的电话里,一下翻涌了几十条信息,最让他深有感触的一条信息是女儿问他为什么整晚不回家。
抬头看了一眼正在抽烟的余建兵、田均和陈渝,他眼睛不觉有些湿润。这4名党员和两名群众组合奋战,他们交出了“自己能干”和检验合格的满意答卷,也交出了一份重钢人的担当和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