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海涛 马薇
在河钢集团张宣科技设备能源部智能化管控大厅,电脑显示屏上呈现的能源介质供给线路分布有序,代表“水、电、气”消耗量的数字跳动着,映照出生产活力的澎湃脉动。
作为能源保供的主要部门,该部坚持聚焦产线积极求变,通过技术革新、精细化管理等举措,全面优化水、电、气等“三网”能源的合理配置、供给模式,绘出降本增效“新蓝图”。1月份,该公司实现吨钢外购能源成本环比降低24.64元,效果显著。
从“制度破冰”到“技术突围”
凌晨是低用电价格的谷时段。每逢此时,张宣科技电炉供水综合泵站的补给泵就会自动切换为蓄水模式,蓄水池渐渐填充满新水。
一直以来,面对电力成本占比持续高位的状况,张宣科技能源系统以“制度+技术”双引擎驱动用电模式变革,科学制订《峰谷平用电管理办法》,将“当低谷时段到来时峰段用电占比”纳入生产单位KPI考核体系,并建立起“节电效益分享机制”,明确部门奖励比例,实现协同联动降电目的。此外,该公司开展产线智能化建设,详细梳理蓄水池蓄水状态、供水节奏及用水需求,合理编制设备启停连锁程序,实现错峰启停设备的目标要求。
“过去设备集中启停并不能达到节能的要求,现在设备可以自动‘避峰就谷’启停,十分节能。”张宣科技设备能源部电气自动化科科长杜赟萌介绍说,高耗能设备在低谷时段运行,能减少高峰用电负荷。目前,张宣科技的月度峰段用电占比为23.92%;平谷段用电占比为76.08%,环比提高0.61%,预计全年可实现吨钢电耗不大于880千瓦时的目标。
从“精准调控”到“智慧节能”
在张宣科技电气系统领域蓬勃开展的提质降本工作,目前已延伸到了该公司的燃气系统。
“我们开发了‘蒸汽—发电动态平衡算法’,将锅炉供汽与电网负荷预测相结合。”一名在张宣科技燃气系统工作的职工介绍道,这种算法能在满足冬季使用需求基础上,帮助该公司职工精准把握电炉蒸汽上网时段,及时调整6号锅炉减温减压外供蒸汽量,最大程度提高自发电量,实现月度热力发电量环比增加7.34万千瓦时,降低外购电成本4.66万元。
系统管理全面铺展,“零散”用气更显真招。该公司镀锌线产线创新采用“产品燃气适配调控法”,可以根据不同产品的特性,精准调整明火炉的燃烧参数,实现燃气的精准高效利用。1月份,该产线天燃气月度单耗环比降低0.57立方米/吨,减少天然气外购成本0.9万元;圆钢产线通过加装氧化锆分析仪,加强炉内残氧的精准监测,并将残氧值控制在3%以下,使燃气充分燃烧释放热量,减少燃气消耗18.44万立方米。
从“分散管理”到“阶梯利用”
“我们要以‘循环经济+精准治理’理念为指引,构建起完善的水资源梯级利用体系,将生产质效提升工程抓细抓牢。”张宣科技设备能源系统负责人张强在一场系统节水攻关会上说道。
水资源梯级利用体系能根据产线工序链条的不同需求,在各环节建立起高效循环水资源重复使用新模式。张宣科技通过改造深处理浓盐水排水系统,将深处理浓盐水管连通至除盐水站浓盐水池,同时将药剂投加系统也改至浓盐水池,实现水资源的处理与重复利用的目标,吨钢水耗降低0.45立方米;连铸产线二冷水采用纤维球过滤器升级方案,浊度指标下降3NTU(散射浊度单位);完成1号、2号连铸蓄水池改造,实现分级供水,并解决了部分阀门密闭不严导致的泄漏问题,有效降低事故水损耗。
这些改造看似零散的工序水资源管理,实则是环环相扣的‘节水拼图’。在张宣科技“能源策略平台”展示出的多个监测点数据,可实时追踪到各关键产线用水情况,及时排查消耗异常点,让“每一滴水的‘旅程’全程可控”,真正将节能降耗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全年采新水量不超过800万立方米,日均采新水量不超过2.2万立方米。
《中国冶金报》(2025年03月04日 03版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