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慧中心电子屏幕上
实时跳动着数以万计的数据点
构成了企业能源流动的“中枢神经”
其中
一条代表自发电利用率的曲线从96%
稳步提升至99%
尽量让每一度电不白流走
在生产过程中,自发电系统如同稳定跳动的心脏,持续为各条产线输送电力。然而,当发电量超过用电需求时,多余电只能反向送入电网,这不仅无法带来收益,还需额外支付费用。面对这一挑战,能源环保部从管理和协同入手,以调度为核心,构建起一张能源高效利用的智慧网络。
标准化调度+双确认交接
“以前交接班,得花半小时调整,富余电早送出去了!”生产调度班丙班班长梁成龙道出了曾经的痛点。
为解决这一问题,调度室通过“制度+培训”双管齐下:优化《能源调度操作规程》,将复杂的煤气平衡与发电负荷匹配关系,提炼成“发电量升柜位降,负荷减时柜位补”等直观口诀,让所有调度员拥有统一的“操作手册”;同时推行“双确认”交接制度——交班者需提前1小时将煤气柜波动控制在±5%内,拿着负荷计划表与接班者逐一核对,双方签字确认后完成交接。
“现在就是无缝衔接,接班后能立即进入精准调度状态。”运行乙班班长蔡杰介绍,新规程实施后,交接班期间的煤气柜波动幅度从原来的12%降至3%。
“两充两放”,给富余电力建“智能粮仓”
“储能设备以前每天只充放一次,大量富余电力在用电低谷期无处可去”能源管控中心供配电技术区域工程师朱义指着储能控制站的屏幕,道出了另一大痛点。
对此,能源管控中心重新优化储能充放电策略,改为“两充两放”:凌晨0至8点用电低谷时吸纳富余电力;用电高峰时,精准补充生产用电;在平段时进行二次充电,进一步平滑电网负荷。
经此调整,储能设备日均充放次数从1次提升至2.3次,每月可多消纳富余电力约35万度,真正成为电网侧可靠的“缓冲器”。
能源动态协同,让富余电有“好去处”
“发电与生产用电负荷不匹配,就像水桶满了,水只能往外溢!”能源管控中心副主任曹阳用生动的比喻,点出反送率过高的核心矛盾。
团队系统梳理出全公司可调节负荷清单,制定分级启停规则,并重点与朝阳气体公司建立联动机制,将其5台液化装置转化为一个巨大的“虚拟电池”——在无反送风险时停运,避免无效耗电。
“近日,EMS(能源管理系统)监测到反送电功率瞬时值触及2万千瓦,我们立即调度启动朝阳气体的全部液化装置,15分钟后,反送负荷归零。”曹阳介绍到,这样的精准联动,已成为能源中心调度室的日常操作。
据统计,从今年5月至9月底,通过管理提升实现的月均净减反送电量达52万度,预计年化可节约成本374万元。
下一步,能源环保部将向提高富余煤气发电效率发起新挑战,继续在能源管理的赛道上不断超越,为能效标杆创建贡献智慧和力量。(梁成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