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企业频道>节能环保

钢铁行业实现'双碳'目标需加大政策供给

2021-06-22 16:43:00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在即,专家认为,钢铁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加大政策供给。
  根据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低碳发展研究中心的数据,我国钢铁工业碳排放量占全国15%左右,是落实碳减排目标任务的重要责任主体。目前,碳交易试点的钢铁企业积累了一定经验,但碳试点地区的钢铁产能仅占全国16%左右。
  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首席宏观分析师罗志恒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碳排放交易市场是对行业制度配套的进一步完善。钢铁行业作为碳排放大户,如果率先实现碳达峰对其他工业具有示范效应。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上线,将运用市场力量实现碳的资源配置,经济手段将作为行政力量的补充。
  今年以来,中国宝武等特大型钢企陆续发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力争2023年实现碳达峰,2035年实现减碳30%,2050年实现碳中和。
  “碳排放权交易将产生大中小钢企利益再分配。国内的大型钢铁企业基本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中小钢企则面临环保成本及产量受限的双重挤压,未来二氧化碳排放超过配额的企业将需要从交易市场购买配额,这种局面下中小钢铁企业成本会进一步抬升,而大型钢铁企业长期以来的环保优势将转化为成本优势。最终将促进钢铁产业摆脱粗放竞争的格局,提升产业集中度水平。”罗志恒说。
  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丁臻宇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建立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将推动钢铁行业进行低碳冶金的技术升级。就短期而言,国内钢铁企业面临生产成本上升及产能压缩的双重压力,对利润有比较大的冲击。就长远看,率先完成低碳冶金技术的钢铁企业,将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6月18日举行的钢铁行业低碳发展及氢冶金应用技术高峰论坛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强调了低碳冶金技术创新研发的重要性。他提出,瞄准低碳零碳目标,多家有能力有实力的企业共同采取行动是明智的、理性的选择,也是我们所倡导的。在钢铁低碳领域寻求颠覆性、革命性的技术突破,全球钢铁合作必不可少。
  罗志恒表示,从国内来看,我国钢铁低碳转型面临较大挑战:一是在能源结构上,我国钢铁行业长流程工艺占比远远高于海外,煤、焦炭占能源投入的比例较高,转型的基础薄弱;二是在技术上,海外地区低碳、零碳炼钢技术研发起步较早,积累了丰富的产业经验,可为我国钢铁企业技术转型升级提供借鉴;三是在总量上,我国是钢铁第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革命性的低碳工艺的推广离不开国内市场认可。
  “从国际来看,全球钢材生产与消费失衡短期仍将延续,考虑到我国超过20%的国内实际碳排放是由其他国最终消费,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钢铁企业有动力将产能转移到碳容量较高、排放成本较低或者是尚未有降碳减排规划的海外地区,这种产能转移在某种程度上只是转移了碳排放,还需要加强国际产能与技术合作,才能实现全球钢铁低碳转型。”罗志恒说。
  丁臻宇表示,削减钢铁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技术是关键,但目前我国钢铁工业突破性低碳技术支撑能力仍显不足。需要加快产学研合作步伐,加大对先进节能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加快示范应用及推广,全球钢铁合作必不可少。
  罗志恒认为,钢铁行业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加大自上而下的政策供给: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和目标分解,尽快将钢铁行业降碳行动方案落地,避免长期目标短期化,科学把握工作节奏;二是保障铁元素供应,鼓励废钢、钢坯原材料进口,鼓励电炉短流程炼钢产能置换;三是优化燃料能源结构,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为氢能炼钢等低碳技术提供政策支持;四是完善指标监测体系,将生产能耗、碳排放、污染物排放等指标统筹纳入产能约束机制,引导钢铁企业打造综合竞争力。

来源:证券日报

编辑:滕珊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