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企业频道>节能环保

绿色低碳发展 特钢一直在行动

2021-06-29 11:23:00

  本报记者 何惠平 刘加军 李倩 王志 实习记者 贾林海 赵萍
  6月25日,以“制造强国 绿色特钢”为主题的中国(黄石)特钢产业发展大会在矿冶名城、近代中国钢铁摇篮——黄石召开。来自政府机关、特钢生产企业、下游用户、科研院所和媒体的领导、专家、代表和记者们济济一堂,围绕特钢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展开了交流、讨论。
  大家一致认为,绿色低碳发展是当下特钢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非常关键。大家一定要群策群力,加快特钢产业高质量发展,找到并解决关键技术装备和卡脖子技术问题。
  围绕钢铁企业如何开展绿色低碳行动这一话题,中信泰富特钢常务副总裁王文金,南钢常务副总裁徐晓春,首钢股份副总经理孙茂林,山西晋南钢铁执行总裁霍旭丰,宝武特冶党委书记、董事长章青云分享了各自企业在绿色低碳方面摸索出的成功经验和技术、模式。
  王文金: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特钢企业,中信泰富特钢集团代表了我国的特钢发展水平。目前,我们正在致力于研发国内替代产品。
  中信泰富特钢集团已经做出了庄严的承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50年实现碳中和。为此,中信泰富将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力度。二是通过兼并重组,发挥出炼钢成本、绿色生产、地域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三是打造绿色产业,为下游用户服务,助力特钢行业形成强大的上下游产业链闭环。
  徐晓春:南钢去年吨钢碳排放量为1.8吨,目前正在有序推进降碳方案的制订工作。南钢在减排降碳方面主要有以下思路:一是实施绿色制造、节能降耗,二是布局废钢产业链生态圈。
  目前,南钢计划成立碳排放研究院,这是南钢在南钢研究院、南钢数字化研究院之后的第三个研究院,主要负责编制南钢碳排放路线图。下一步,南钢将继续推进以数字化为代表的转型,力求把数字化做到最精准,以提高效率。
  孙茂林:在超低排放方面,迁钢是第一个实现超低排放的钢铁企业,下一步我们还会继续提高超低排放技术和管理水平。在减碳降碳方面,迁安坚持多元化的策略,现在利用大比例大球团技术,可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此外还可以提高废钢比,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开展碳捕集工作。
  霍旭丰:严格来说,山西晋南钢铁集团(晋南钢铁)是一家正在往优特钢方向转型的企业。晋南钢铁非常重视低碳发展和绿色发展,而且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一是在降低碳排放方面,晋南钢铁采取了高炉喷吹氢气和加入轻薄料废钢的措施。根据晋南钢铁的尝试,吨铁喷吹30立方米氢气,可减少焦炭用量19公斤。按每立方米氢气置换0.63公斤焦炭计算,吨铁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0公斤左右;按3座1860立方米高炉计算,每年可减少焦炭用量15万吨左右,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0万吨左右。
  通过在高炉中加入轻薄料废钢,我们大幅度降低了综合燃料消耗,实现了减碳生产。由于轻薄料废钢在加入转炉的过程中会产生氧化吹损,收得率不高,现在我们通过加将其入高炉,根据晋南钢铁的实际测算,同样炉型的高炉,晋南钢铁吨铁加废钢30公斤,综合燃料比要比其他企业同类高炉少30~40公斤标煤,这都是减碳的有力举措。
  二是晋南钢铁通过固定碳的办法实现大幅度降低碳排放。晋南钢铁充分利用转炉煤气碳多氢少、焦炉煤气碳少氢多的互补优势,采用先进的化工分离、合成、精馏等技术,生产而成的高端化工产品乙二醇和清洁能源LNG(液化天然气)。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全球首创的钢化联产工艺生产乙二醇,将碳进行转化,变成化工产品乙二醇,从而避免了碳排放。
  通过这个工艺技术,我们晋南钢铁每年可减少钢铁、焦化上游产业二氧化碳排放量60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量660吨。
  未来,我们还将继续通过减少各类排放,改善物流方式,加大绿化面积,提升产品档次等诸多举措进一步建设绿色低碳先锋企业。
  章青云:中国宝武特冶在绿色发展方面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构建低碳绿色的城市钢厂。在低碳方面,中国宝武今年发布低碳冶金路线图,2023年力争实现碳达峰,2025年具备减碳30%工艺技术能力,2035年力争减碳30%,2050年力争实现碳中和。围绕这个目标,宝武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得到了肯定。二是绿色制造,总结为8个字——“三治四化两于一入”。“三治”是治气、治水、治固,目标是实现废气超低排、废水零排放、固废不出厂;“四化”是实现洁化、绿化、美化、文化;“两于”指高于标准、优于城区,厂区的环境比城区好,最终达到融入城市。
  围绕这些目标,宝武开展了几项工作:编制环保地图,进行实时监测;通过绿色制造,助力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如在核电领域、光伏发电等领域均有宝武材料的应用。“十四五”期间,我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对于绿色能源产业、特钢产业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契机,相信中国宝武会更加有所作为。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滕珊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