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企业频道>节能环保

3年投入20亿元

淮钢绿色钢城正崛起

2022-06-09 08:31:00

  本报通讯员 季明稳 齐春华
  日前,淮钢总建筑面积为25000平方米的废钢大棚正式投入使用,该项目总投资3500万元,可储存4万吨废钢。近3年来,淮钢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投入20亿元建设环保技改项目,全面推动绿色转型发展,书写了一个传统钢铁企业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今年初,淮钢下属子公司江苏利淮钢铁有限公司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和江苏省水效领跑者入围单位,标志着淮钢绿色转型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制订环保管理方案
  近年来,随着最严环保法、高标准“双碳”政策、严格的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标准等政策落地实施,钢铁行业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低碳环保成为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要环境还是要效益不再是选答题,而是一道必答题。”淮钢董事长、党委书记季永新说,为了迅速扭转“产量为先、效益为先”的传统思维,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淮钢开启了理念重建、制度重构的全新探索。
  在组织架构上,该公司进一步强化了总经理负责制,相继成立了环境保护委员会、“双碳”委员会。同时,该公司各分厂、直属公司也设立了相应的环保管理机构,配备了专职的环保管理人员。此外,该公司每年都会层层签订环保责任书,并严格执行环保管理“一票否决制”,将环保管理责任落到实处。
  在此基础上,该公司建立健全《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管理程序》《环境污染防治管理程序》《环境保护管理》《污染物排放连续监测管理》《安全环保教育培训管理》《环境考核管理》等规章制度,认真织密生态环境“保护网”,严格砌好绿色发展“防火墙”。
  为进一步推动环保管理工作,2020年起,该公司制订了“红黑旗”环保管理方案,每月初对各生产厂上月环保工作情况进行评价打分,90分以上为红旗,80分以下为黑旗。2021年,该公司开展环保网格化管理工作,在确保环保工作落到实处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员工的环保意识,形成环保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实现达标排放
  该公司是一家有着50多年历史的钢铁企业,站在绿色发展新的起跑线上,如何才能克服设备老旧、工艺水平不高的压力,顺利实现高质量的绿色转型?
  “答案是不遗余力的投入。”季永新的回答掷地有声,绿色发展没有捷径,做不得表面文章,只有不遗余力地加大设备、技术投入,才能筑牢绿色发展的根基。
  近几年来,该公司不仅投资建设了干熄焦项目、烧结原料场大棚项目、焦化煤筒仓项目等重点节能环保项目,还相继实施了烧结脱硫脱硝、发电脱硫脱硝、焦化脱硫脱硝、高炉均压放散、转炉三次除尘、废钢大棚、石子大棚等近百个超低排放改造项目,企业节能减排能力、污染治理能力、环保管理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
  该公司的环保投入除了前期的巨额投资,后续的环保设施运行费用也数目可观。“每年环保设施运行费用高达9.5亿元,折合吨钢成本282元。”该公司安环处处长助理杨大流告诉笔者,正是因为不遗余力、不计成本的环保投入,公司的环保工作才能走在同类型企业前列。2021年,该公司废气、废水全部实现达标排放。
  取得绿色转型发展优势
  “过去,投入一个项目就能让节能环保工作迈上新台阶,如今要想在环保上见成效、减排上见效益,更需要科技的力量,需要从点滴做起。”该公司设备能源处处长李艳军说。
  该公司经过电炉内排风机改造,使风机耗功率由490千瓦下降至251.8千瓦,节电率达51.39%;转炉饱和蒸汽拖动节能改造,年可节电1000万千瓦时;烧结余热发电提效改造,年可多发电约2500万千瓦时;二轧轧机液压站节能改造,节电率达40%以上;轧钢实施智能燃烧控制改造,将原有的手动控制改为智能自动控制,节约煤气约8%,取得了绿色转型发展的优势。
  2021年,该公司投资建设的超低排放数字化管控平台顺利投运。该平台通过三维航拍地图、大屏、PC端、APP移动端进行展示,对过程数据进行实时管控,以满足环保排放要求。
  为进一步实现低碳环保目标,该公司已在部分厂房屋顶实施了光伏项目,下一步将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屋顶光伏项目全覆盖。在各类项目、技术支撑下,4月份,该公司自发电比例达70.79%,绿色能源在企业用能中的比例创历史新高。
  发展无止境,绿色转型在路上。当前,该公司正在全力突破超低排放的关键短板,向着全流程超低排放目标迈进。
  《中国冶金报》(2022年06月09日 08版八版)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宋玉铮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entons.cn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