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江梅)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4年度报告》(下称《报告》)。
《报告》全面介绍了2023年以来各领域各部门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措施和重点工作的成效,梳理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新部署新要求,展示了中国减缓、适应气候变化、全国碳市场建设、政策体系和支撑保障以及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等方面的进展,并阐述了中方关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9次缔约方大会的基本立场和主张。
在能源消费结构方面,《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增长至 17.9%,煤炭消费占比从2013年的67.4%降至55.3%;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达到15.16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51.9%,煤电装机占比首次降至40%以下;风电、光伏平均利用率分别为97.3%和98%,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3。
在全国碳市场建设方面,《报告》显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2个履约周期活跃度明显高于第1个履约周期。截至2023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纳入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第2个履约周期成交量、成交额占总数的比值分别比第1个履约周期增长约19%、89%。
《报告》中还指出,2024年初以来,生态环境部扎实推进扩大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组织开展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以下简称扩围)专项研究,编制《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持续推进扩围基础准备工作,印发了水泥、铝冶炼行业核算与报告指南等4项技术规范;推进重点行业历史数据治理,对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注册登记系统、交易系统等基础设施功能进行升级改造,加快推进将水泥、钢铁、铝冶炼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各项基础准备工作。
在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建设方面,《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3月底,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储备库获得金融机构授信金额约2100亿元,发放贷款约640亿元。2023年绿色债券发行超过8300亿元。2023年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30.08万亿元,同比增长36.5%。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7.3%。截至2023年底,23个地方气候投融资试点授信总额达4553.8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