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4月份,大河金属1#彩涂生产线天然气消耗降至19.3立方米/吨,下降幅度为0.54立方米/吨。虽然降幅看似有限,但在规模化生产中迸发出较大能量——折算第1季度直接经济效益4.82万元,相当于每天为生产线“挤”出534元。
在大河金属生产车间,投产20多年的1#彩涂生产线“逆生长”正在上演。面对愈发激烈的行业竞争态势,今年初以来,该公司大力推行生产线的微创新实践,在设备老化的困境中开辟出一条降本增效的新路径。
这条彩涂生产线投产于1999年,运行速度迟缓、装备老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在原材料价格和终端产品价格反复波动的双重挤压下,工序降成本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任务。2024年,该条生产线吨钢消耗天然气量达19.84立方米,要实现成本竞争力突围,降低天然气消耗成为当前首要攻克的“堡垒”。
该公司摒弃了“大拆大建”的传统思维,确立了“小切口、深挖掘”的改造策略。设备技术人员像对待精密仪器般拆解生产流程,将目光聚焦在能源消耗最大的RTO(蓄热式焚化炉)废气处理系统。他们通过建立数据追踪模型,发现风机系统存在过度排风的现象。找到问题根源后,他们的微创新实践沿着两条线展开:硬件方面,利用每次停机检修的间隙,精细调整烘箱与RTO风机的风量配比;软件方面,重新编写系统控制程序,使废气风机、排烟风机的转速与板材规格形成职能联动。这种“硬件调校+软件升级”的双轮驱动,既避免了大额设备投资,又实现了精准控制能耗。
3个月的生产实践验证了微创新的成果。与此同时,这种改造模式为老旧设备管理提供了新思路:通过参数优化系统协同,能够唤醒沉睡的设备潜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认识到,生产线的竞争力根源不仅仅在于设备的先进程度,还在于持续改进的创新基因。当职工都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创新的实践者,老产线也能焕发出令人惊叹的新活力。 (刘玉红 张一鸣)
《中国冶金报》(2025年05月22日 06版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