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企业频道>企业动态

攀钢:全力以赴争取红格南矿区矿权

2022-04-13 10:04:00

全力以赴争取红格南矿区矿权
——访攀钢产业发展部总经理杨兵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攀西地区因丰富的钒钛磁铁矿资源成为“三线建设”最理想的钢铁工业基地。攀钢由此诞生,仅用5年时间在一片不毛之地建起了一座现代化钢城,对当时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安全、战略布局起到了重要作用,被誉为“中国钢铁工业的骄傲”。50多年后的今天,攀钢已发展成为全球唯一实现钒钛磁铁矿中铁、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的企业。
  然而,攀钢攀枝花矿区历经50余年开采,资源已逐步枯竭,攀钢的发展何去何从?中共攀钢九届四次全委(扩大)会、攀钢四届五次职代会强调,要全力以赴争取红格南矿区矿权。这一战略部署有何重要意义?近日,攀钢日报记者就红格南矿区现状及矿权争取工作推进情况等问题,专访了攀钢产业发展部总经理杨兵。
攀钢产业发展部部长杨兵
  记者: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攀西钒钛磁铁矿主要富集在攀西地区,请简要介绍矿区分布及红格南矿区资源情况。
  杨兵:
  攀西地区拥有攀枝花、红格、白马、太和四个特大型钒钛磁铁矿区。其中,红格矿区又分为南、北两个矿区,北矿区矿权已配置给龙蟒集团。南矿区资源储量约19.46亿吨,因其资源储量大、前期工作充分、矿石可选性好、经济利用价值高,是攀西地区未设置矿权的矿区中唯一适合攀钢的接替矿山。受当时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平限制,国家对其进行了封存保护。
  记者:攀钢是否已具备高水平开发利用红格南矿区资源的能力与条件?
  杨兵:
  这是肯定的。2010年以来,攀钢在科技部、发改委等国家部委及四川省、攀枝花市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联合地科院矿产综合所、中科院过程所、清华大学等单位,聚焦规模化、高效化、清洁化综合利用红格矿中的钒、钛、铬、铁等元素目标任务,开展联合攻关,形成了红格南矿资源综合利用成套产业化技术。2020年12月,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在北京组织专家,对攀钢牵头负责的“红格南矿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评价。由干勇、费维扬、邱定蕃、毛新平、王运敏等院士领衔的11位资深专家组成的评价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目核心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可为红格南矿开发利用提供成熟产业化技术支撑。
  “十三五”以来,攀钢积极配合各级政府,开展了红格南矿区调规工作;协调行业协会、院士专家,积极呼吁红格南矿区调规、尽快启动红格南矿区开发。同时,攀钢在红格南矿区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取得的重大技术突破,也为调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截至目前,红格南矿区在国家矿产资源“十四五”规划中已完成调规,具备矿权配置及开发利用条件。目前,攀钢已编制完成红格南矿区开发利用实施方案。
  记者: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支撑攀钢为红格南矿区资源开发利用,作出如此巨大努力?
  杨兵:
  这种力量,是刻在攀钢人骨子里的家国情怀,是攀钢作为中央企业的担当,是攀钢肩负攀西国家战略资源综合利用的历史使命。长期以来,我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高达80%以上。攀钢作为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核心和龙头企业,在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为解决我国钒钛高端“卡脖子”材料及保障我国铁矿石战略安全贡献攀钢力量。但攀钢自身面临重大资源保障风险,目前攀钢在攀枝花区域采矿权范围内可采储量仅1.6亿吨左右,仅能维持现有产能规模至2027年,之后将急剧下降。而攀西地区特殊的区域位置及产业结构,无法利用进口矿补充资源缺口。因此必须尽快建设接替矿山、提升资源保障能力,把攀钢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新金属材料企业,更好地发挥央企担当,服务国家战略。
  记者:对攀钢拿到红格南矿区矿权,是否有信心?
  杨兵:
  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依托攀钢自身独有的产业链及技术优势,我们对拿到红格南矿区矿权充满了信心。一方面,攀钢是唯一具备高水平开发红格南矿区资源技术能力的企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全球领先,可综合利用红格南矿资源中的铁、钒、钛、铬等元素。另一方面,攀钢拥有矿石采选、钢铁及钒钛深加工等全产业链,具备将红格南矿区资源深加工转化及高值化利用的产业条件,具有其他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
  记者:最后,我们展望一下,攀钢将会把红格南矿区建成一个什么样的矿山?
  杨兵:
  攀钢围绕高水平开发利用红格南矿区、建设世界一流矿山的总体定位,在总结几十年来攀西钒钛磁铁矿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智慧矿山、绿色矿山建设要求,集成国内外先进的采选技术、智能矿山技术及装备技术,从矿区环境、资源开发方式、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科技创新与数字化矿山等方面进行规划设计,将以先进理念建设世界一流的智慧矿山、绿色矿山。同时,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就地转化及产业链延伸,推动落实攀枝花市工业强市战略和做强钢铁钒钛产业生态圈总体部署,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攀钢集团

编辑:张雨恬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entons.cn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