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企业频道>企业动态

成为最早可向车企提供具有明确减碳值产品的中国钢企!宝钢股份与北京奔驰签署《备忘录》

2022-11-24 09:37:00

  拥抱低碳新赛道,共赴净零碳未来。11月22日上午,宝钢股份与北京奔驰以“云签约”方式正式签署《打造低碳绿色钢铁供应链合作备忘录》,致力于在整车制造过程中使用更加绿色的原材料,共同打造低碳绿色汽车钢铁供应链。《备忘录》明确了具体减碳技术路径,并有真正落地的详细计划与措施。由此,宝钢股份成为最早可向车企提供具有明确减碳值产品的中国钢企。本次战略合作将促进双方在推动全产业链和全生命周期的低碳减排,实现跨领域协同减碳,共同迈向绿色可持续未来,携手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实质贡献。
  根据《备忘录》,双方就建立合作关系和在北京奔驰产品上进行试点等方面展开富有成效的对话,并在宝钢股份给北京奔驰供应低碳排放的绿色钢铁材料方面达成一致:宝钢股份将在2023年逐步提供碳排放强度大幅降低的低碳钢;从2026年起,借助氢基竖炉-电炉的技术路径,提供车辆用钢的碳排放强度将逐步降低50%—80%;随后还将进一步提供减碳95%的绿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钢铁是汽车供应链上绿色低碳转型的中坚力量,宝钢股份一直大力推进减碳和碳中和工作。今年以来,宝钢股份在中国首家发布气候行动报告,在中国钢铁行业EPD平台上率先发布了热轧和线材的EPD数据。前不久,宝钢股份首次通过线上向全球发布了三个减碳超过50%的宝钢汽车板零件。这意味着,宝钢股份不仅在推进钢铁产品生产过程的减碳,还联合汽车用户一起推进超低碳排放钢铁产品的零件示范应用。同时,宝钢汽车板的净零碳路径正在形成。宝钢股份在湛江钢铁建设的我国首套自主集成的百万吨级氢基竖炉,预计于2023年底建成投产,这对推动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2025年,宝钢股份净零碳汽车板产线将全线贯通,届时将形成180万吨/年净零碳高端板材生产能力。宝钢股份零碳工艺相比长流程工艺可减少碳排放约90%。此外,宝钢股份还积极扩大清洁能源自发电规模;搭建智慧化碳数据平台,做到为下游用户提供的每一个产品的碳足迹有“迹”可循。
  成立于2005年的北京奔驰,是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与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戴姆勒大中华区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集研发、发动机与整车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为一体的中德合资企业。在北汽集团“BLUE卫蓝计划”与梅赛德斯-奔驰集团“2039愿景”战略指引下,北京奔驰以“走向卓越”战略为依据,制定了“供应链2039碳中和行动计划”。根据该规划,北京奔驰将聚焦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碳排放的主要原材料和零部件,向供应商提出碳减排要求,以期不断引领合作伙伴加快低碳转型,并在2039年实现全供应链的碳中和目标。北京奔驰还积极推动全产业链的绿色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确保供应商的工艺流程、能源消耗、危废排放满足法规要求。近年来,北京奔驰陆续上线了数字化能源管理系统,并全力发展绿色能源。
  北京奔驰表示,该公司逐步建立了行之有效的碳中和管理体系,构建起绿色价值链体系。通过本次合作,北京奔驰将碳中和理念从生产环节延伸至产品本身,令用户在享受驾乘体验的同时,感知源于生产层面的低碳绿色价值。供应链作为汽车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同样需要实现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宝钢股份作为一家打造超低碳排放汽车板、推进钢铁制造端绿色化的钢铁企业,是北京奔驰实现绿色供应链的重要合作伙伴。北京奔驰将与宝钢股份一起以技术创新推动低碳绿色发展,为中国“双碳”目标实现作出贡献。希望联合团队继续精诚合作,尽快推进项目落地,共同打造更加绿色、可持续的产品,引领中国汽车工业的绿色转型。
  宝钢股份表示,有责任、有力量、有智慧确保中国汽车钢材供应链的稳定运转,并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化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坚持以打造“极致能效”为先导,开启绿色能源转型,布局低碳冶金技术研发,加快各类低碳技术创新力度和示范性应用,以绿色制造实现绿色文明,同时携手全产业链共赴净零碳未来。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宝钢股份将与北京奔驰同行,以绿色制造、绿色产品和绿色产业为核心路径,以前瞻性的胸襟和气魄,在低碳方面部署具体的、可落地的工作,引领并促进汽车产业与钢铁行业新生态绿色化发展。希望双方共同拥抱低碳新赛道,进一步推进智慧制造、绿色发展,点亮令世界瞩目的“灯塔之光”。
  宝钢股份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吴小弟,党委常委、副总经理胡宏和北京奔驰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方铭博,党委书记兼高级执行副总裁张正业分别代表各自企业在《备忘录》上签字。双方相关单位和部门负责人参加签约仪式。

来源:中国宝武

编辑:张雨恬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entons.cn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