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钢工业技术与河北省冀交能源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河北省首个氢能高速示范项目正式启动。目前在建的2条氢能高速运输专线已进入设计施工阶段。此次合作,是河钢工业技术加快氢能综合利用产业布局,助推河北省绿色交通发展,积极构建高效便捷、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新格局又一新的实践。
今年以来,河钢工业技术紧跟河钢集团能源结构转型升级步伐,聚焦“低碳发展、绿色制造”,积极探索产业发展路径,从“氢能核心技术产业化”,到“氢能多场景综合利用”,再到“搭建新能源智能管控平台”等一系列举措,不断打造河钢氢能多元化示范应用场景,助力集团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开展多元化氢气技术攻关,奠定氢能产业发展基石
随着河钢集团张宣科技全球首例120万吨氢冶金示范工程建成投产,DRI金属化率及其它各项技经指标不断提升。在此背景下,河钢工业技术承接河钢集团“氢冶金注氢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课题”。该课题旨在实现在张宣科技原有氢冶金工艺气回路添加一部分“绿氢”,进一步降低碳排放,使氢冶金工艺绿色清洁程度更高,为最终实现全氢或接近全氢冶金生产奠定坚实基础。
此外,河钢工业技术还积极探索多种制氢途径,通过集团丰富的副产氢优势,加大多元化氢气制备技术研发力度,重点围绕“分布式低成本氢气制备”及“大规模低成本绿氢制备”技术攻关,实现高效低成本氢气制备,为氢能产业提供相对廉价的氢气资源保障。目前,以合作运营模式建设的1500Nm3/h分布式甲醇制氢项目,将采用甲醇水蒸气重整技术,通过输氢管道为加氢站输送氢气,形成制氢加氢一体化模式,有效降低氢气加注成本,该项目计划2024年年底投入运营。项目运营后,将成为国内最大的甲醇制氢加氢一体站,是多元化站内制氢的有效探索,可实现每年二氧化碳减排量4200余吨。
布局加氢网络建设,促进氢能广泛应用
加氢站作为连接上游氢气气源与下游应用场景的重要纽带,河钢集团于2020年8月在邯郸建成了我国钢铁行业首个固定式加氢示范站,此后又在唐山建成两座加氢站,对推动氢能应用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战略引领意义。除自主建设外,河钢工业技术还依托与中石油合资成立的河北昆仑大河新能源有限公司以及产业链合作伙伴,全面推进京津冀地区加氢站网络布局,截至目前以多种合作方式建成运营5座加氢站,大力促进了氢能广泛应用,也为绿色交通提供了有效支撑。
拓展氢能多场景示范应用,构建氢能绿色交通体系
河钢工业技术依托集团运营场景及运力资源优势,以氢能综合利用为切入点,促进钢铁行业深度降碳减排。通过聚焦京津冀主要物流运输通道、港口等场景,全力推进氢能产业渠道端建设,不断拓展氢能多领域应用。
目前,河钢工业技术已在唐山、秦皇岛、承德等地投入运营7条绿色商业运输专线,逐步形成了以唐山为核心,辐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氢能绿色交通网络,助推氢能交通从“示范化运营”向“商业化应用”加速迈进。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加快培育氢能产业核心技术研发
河钢工业技术坚持以技术为引领,加快产业核心技术培育,持续加强氢能技术协同创新,联合华北电力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未势能源、唐山交大荣创建立氢能绿色交通应用技术创新中心。
创新中心通过聚焦产业链运营低成本化、氢燃料电池系统长寿命化、氢气制储运加用及电力能源储存高效利用等方面开展技术研发。通过一年时间的开发研究,将现有氢燃料电池成本降低10%,氢能重卡氢耗降低12%,加氢站运营成本降低22%,通过产业链成本进一步降低,逐步实现与柴油重卡、电动重卡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河钢工业技术依托唐山市优厚的资源及应用条件,以河钢集团唐钢公司为平台,积极开展氢储能示范项目,填补唐山市氢储能领域的空白。根据创新中心产业发展规划,开拓以离网型直流微网光储充一体化超充电站、专用轻量化液冷电池箱、液冷充电桩及其控制系统等方面为主的电力储能节能相关项目,持续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氢能产业低成本运营和规模化发展。
搭建新能源智能管控平台,推动产业链向平台经济转型发展
河钢工业技术加快推进新能源全产业链布局,以加强新能源管控和运营为出发点,大力推广新能源综合智能管控平台运营,平台从智慧物流、渠道建设和资源匹配三大方面为下游用户提供一站式新能源解决方案,逐步构建可持续性商业化运行模式。该平台投入运营后,实现了从能源流和运输流两个维度对运能情况的有效监管和调度,大幅提高了新能源物流运行效率,在助力用户实现降本增效新突破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市场影响力。同时,与雄安国创中心以共建实验室的形式就城市绿色交通智慧平台的开发建设达成战略合作。该平台将通过绿色物流、智能管控、能源平衡、安全管理、金融服务、碳交易、碳资产计算等多种功能,实现交通产业“实体化+平台化”双轨制发展路线。城市绿色交通智慧平台上线后将促进河北省新能源交通产业跨越式发展,并有望成为全国第一个城市级绿色交通平台。
下一步,河钢工业技术将深入贯彻集团决策部署,不断探索布局氢能综合利用,以氢为基础,打造氢电光储联合发展。产业布局聚焦技术和成本两个方向,着力解决清洁能源的分布与使用不匹配问题。在产业研发方面,将重点推进智能化、高安全性的技术与产品,加快产业规模化示范应用,促进新能源产业整体融合,真正实现能源结构和应用变革。(周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