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23日召开的浙江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宁波钢铁作为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单位被授牌“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这一“国字头”认证的背后,是宁波钢铁十年磨一剑的创新积淀,更是其向“世界一流企业”目标迈进的重要里程碑。
创新实力突破:从省级高地到国家级标杆
杭钢集团作为浙江省钢铁行业的领军者,旗下企业宁波钢铁此次入选意义非凡。此前,该公司已构建起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浙江省企业研究院、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四大省级研发平台,形成覆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人才培育、成果转化的完整创新链条。此次跃升国家级平台,标志着其创新体系从“省内领先”迈向“全国标杆”。

据了解,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认定采用覆盖创新能力、创新机制、创新绩效三大维度19项指标附加分项的立体化评价体系,突出企业在核心技术研发、产业创新带动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宁波钢铁作为浙江省唯一的热轧板卷生产企业,正在全力打造集国内精品钢铁制造基地与高品质钢产业高地于一体的钢铁产业新标杆。同时,积极融入区域产业发展,为长江经济带标志性产业链的重点企业提供了有力支撑,以企业硬核实力获此殊荣。

十年磨剑:国家级平台背后的创新密码
为攻克难题,宁波钢铁早在2020年便启动“双轨制”筹备战略。
一是制度创新。成立由董事长挂帅的筹建领导小组,建立“目标化、责任化、项目化、清单化”工作机制,针对评价指标制定《创新能力提升白皮书》,开展多轮次“模拟考”优化得分项;二是技术攻坚。围绕浙江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先进钢铁材料需求,实施“1+3+α”产品战略,研发强度更高、寿命更长、绿色环保、综合性能优的钢铁新材料,累计获评国家、行业、省市高质量产品荣誉110余项;三是能效标杆。通过“双碳最佳实践能效标杆示范企业”验收,炼焦、高炉、转炉工序能效全面达到行业标杆水平,年节能量超2.7万吨标准煤;四是氢能革命。投运浙江省首条氢能重卡运输专线,车辆加注满氢后续航达700公里,实现钢卷运输“零排放”,相关技术入选中钢协《极致能效技术清单》;五是智慧能源。建成浙江省规模最大的一级能效智慧集中供气站,每年可减少碳排放1.5万吨,节约电费近1180万元,其冷凝水回收技术年节水1.6万吨。

创新生态构建:从单点突破到系统跃升
当前宁波钢铁的创新实践呈现显著的“生态化”特征。一是投入产出成效。公司研究开发费用屡创新高,投入占比近三年均超4%,承担各级政府科技计划7项,20余项创新成果获国际/国家发明奖、省部级科学技术奖、浙江省工业大奖,牵头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3项、国家标准9项、行业标准17项,拥有各类专利670余项;二是研产销用协同。公司引进乌克兰科学院院士合作开发研发项目,与北京科技大学共建钢铁新材料研究院,联合上下游成员单位组建“新能源汽车用先进钢铁材料应用企业共同体”,每年科研直接创效近亿元;三是人才梯队建设。公司实施“313”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构建管理、技术、操作“川”字型发展通道,研发团队中硕士以上学历占比达38%,拥有“浙江工匠”“杭钢工匠”等高层次人才近60人;四是产业融合创新。打造国家AAA级工业旅游景区,将钢铁生产流程转化为科普教育资源,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形成“制造+文旅”的跨界创新模式。

此次获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与使命。杭钢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宁波钢铁党委书记董事长瞿涛指出,这一重要资质的取得,标志着公司正式跻身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为深化研产销用协同创新、承接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开辟了战略通道。站在新起点上,宁波钢铁将举全公司之力构建“战略引领-平台支撑-人才驱动”的创新矩阵,以“绿色新工艺、钢铁新材料、数字新技术”三大科创高地为战略支点,系统谋划、精准发力,推动创新平台能级持续提升、创新生态体系全面优化,为打造具有竞争力的钢铁行业综合服务商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