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锌铝镁镀层钢板以每分钟120米的速度从生产线飞驰而下,当316H核电用不锈钢顺利用于霞浦600MW核电示范堆,当高锰无磁钢成功打破技术壁垒进入特变电工重点企业……一幅幅酒钢科技创新的立体图景被勾勒出来。
“十四五”期间,酒钢以系统性创新战略为引领,在技术攻坚的浪潮中劈波斩浪,在产业升级的赛道上加速奔跑,在生态构建的沃土中深耕细作,将西北钢铁产业的技术标尺推向新高度。
战略领航:顶层设计明确创新方向
在全球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速转型的浪潮中,钢铁与有色行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通过技术革新突破同质化竞争困局。酒钢也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已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答题”,更是在激烈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金钥匙”。
依据“坚持改革创新、坚持自立自强、坚持开放协同、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酒钢以五年为周期,以前瞻性的视野加强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以更大力度强化重大科技项目策划和实施。
“我们全面梳理在新材料产业发展、重大技术研发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弱项,制定《集团公司以科技创新推动一流企业建设实施意见》,明确了科技工作思路和方向。”集团公司科技信息部负责人表示,通过全局性谋划、系统性布局,引导人才、资金、资源向弱项聚集,进一步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为创建一流企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体系建设是推动钢铁产业创新变革的长效引擎。酒钢坚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的原则,推行“631”工作模式,即:60%的科研工作立足于各产业、产线需要,为集团公司经营生产提供支持;30%的科研工作为基础性工艺研究,为工艺技术持续进步奠定基础;10%的科研工作为前瞻性、前沿性技术跟踪与研究,紧跟行业发展步伐,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为持续提升科研保障水平、引领产业技术发展,酒钢按照“6+1”创新管理模式,即从“资源综合利用、能源创新转型、产品研发、工艺技术提升、新材料新产业创新转型、产线装备升级”+“科研保障服务”七个方面落实重点任务,并将任务转化为科技项目,以科技项目支撑各项重点工作落实落地。
在科技项目管理方面,酒钢发布重大科技课题申报指南,并以此为指引,指导各单位开展重大科技课题的策划研究及培育工作,推动成熟可产业化的重大课题迅速落地实施,将需要进一步研究突破的重大课题转化为科技重大专项立项开发,推动其应用转化,持续提升各产业核心竞争力,让创新成果不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技术攻坚:从单点突破到全面领跑
在酒钢展览馆,标有“高锰无磁钢”字样的展品前吸引了众多参观者。“这块钢板打破了国外垄断,现在新疆特变的核心变压器都用我们的材料。”讲解员说道,“而且我们主导制定了国内行业标准。”
“十四五”期间,酒钢坚持多品种、小批量、差异化、高附加值的产品研发之路,重点在风电光伏、氢能储运、军工核电、高端电子、石化煤化、特种铝箔、建筑装配、桥梁高铁等领域布局,在关键材料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钢铁产业形成锌铝镁镀层钢板、超纯铁素体不锈钢、高锰无磁钢3项核心产品,其中,高锰无磁钢打破国外垄断,已应用于新疆特变;316H核电用不锈钢通过某国家重点工程严苛环境测试,耐腐蚀性比国际标准高出15%,成为国内首批进入第四代核电堆内构件的材料。此外,酒钢成功研发熔盐储罐用347H不锈钢、新能源汽车热成形钢等6项行业优势产品,钢铁产业品种钢占比达34.11%,较2021年提升2.55个百分点,创新的力量让钢铁产业焕发出新生机。
铝加工领域实现了“从原铝到高端箔材”的跨越,新增17项产品覆盖食品包装、新能源等领域。其中,8011糖果箔坯料打破垄断并供货,新能源汽车用6061铝合金水冷板实现首单供货,6005光伏铝合金圆铸锭量产使酒钢成为某知名企业的核心供应商。
在优势产品“遍地开花”的同时,酒钢以科技项目为抓手,围绕资源利用、产品质量提升、提质降本、指标进步等方面实施了系列技术研究与攻关工作,加快关键工艺技术突破——
粉矿悬浮磁化焙烧技术实现工业化长周期运行,铁精矿品位、金属回收率分别提高11.93、25.37个百分点,每年可多回收铁精矿22万吨,真正实现了铁矿资源“吃干榨净”;
CO2资源化利用集成技术解决了CO2在碳钢转炉应用过程中底喷枪寿命低等技术难题,工业化应用效果良好,为钢铁产业“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移动床颗粒除尘技术研究及工业化应用技术成效显著,解决了回转窑粉煤干馏工艺存在的气油尘不能有效分离等行业难题,打通了干馏系统工艺流程,为集团公司盘活产线提供了技术支撑……
成绩是最好的证明:2021—2024年,酒钢获得各级奖项14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奖13项;主编技术标准24项,参编76项。酒钢牵头制定ISO8353:2024《商品级、冲压级和结构级用连续热浸镀锌铝镁合金镀层钢板及钢带》国际标准,标志着我国在板带领域国际标准制定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镍铁检测国际标准使我国在该领域话语权显著增强。
产业焕新:紧盯科技前沿创新升级
“十四五”期间,酒钢积极应对钢铁行业艰难形势,立足现有资源条件和装备优势,策划实施新兴产业调研和新材料研究,努力寻找新的增长点和着力点,推动集团公司产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
目前,酒钢完成了第一批9项产业研究项目并通过结题验收,针对镁、钒、钛等提出了产业化建议,针对钨钼产业提出了战略性发展思路。同时,策划实施电极箔、新型储能、工业纯铁等第二批产业研究专题。“新材料新产业的稳步推进,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增长点,还提升了我们的产业多元化水平,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集团公司科技信息部负责人表示。
在数字化转型方面,酒钢在装备制造、采矿、检验检测、仓储物流等领域,开展生产工艺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推动设备联网和生产环节数字化连接,实现生产数据贯通化、制造柔性化和管理智能化,打造全流程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
西部重工公司3D打印智能铸造数字化车间,引进3D打印机、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设备,融合3D打印、射芯等先进智能制造技术,实现生产管理与智能装备的高度集成。
检验检测中心建成具备扩展性、兼容性的统一计量管理平台和计量数据中心,实现了全公司范围内的计量软件资源共享。同时,通过配置工业机器人、引进先进的设备,实现碳钢薄板物理性能取样、检测和结果分析全程自动化、智能化。
西沟矿5G智慧采矿数字化车间,实现集“穿—爆—铲—装—运”为一体的远程控制,形成露天采场全域全流程无人或少人化的作业模式,劳动生产率提升明显。
体系赋能:多管齐下夯实创新根基
“钢铁冶炼设备耐温油脂及固体润滑技术研发及应用项目”成功解决了炼轧厂高线驱动链条中油滴漏、润滑效率低等问题,检修成本下降25%以上;“热轧钢材氧化铁皮控制技术研究及工艺改进项目”成功解决炼轧厂82B线材难机械剥离问题;“基于自润滑下的电铲滑动轴承应用研究项目”使润滑周期由1天/次延长至14天/次,实现了国内电铲自润滑轴承的首次成功应用……这些产学研协同成果成为酒钢创新生态的生动注脚。
“十四五”以来,酒钢采取校企合作、创新联合体搭建、创新平台共建等方式多渠道引进外部创新资源,构建出企业牵头多领域参与的产学研用创新链。与中科院“一院三所”、高校、研究机构及重点企业技术合作项目330项,合同金额超过2.54亿元。获批政府科技计划项目152项,获得科技支持资金12196万元,形成“需求导向—联合攻关—产业转化”的创新闭环。
为进一步激发全体干部职工的创新活力,近年来,酒钢建立奖励机制,每年评选表彰一批技术创新成果、QC成果以及在技术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等,形成了以人才驱动创新发展的鲜明导向。
如今,酒钢人才体系形成“博士后—领军人才—技术骨干”三级梯队:19名进站博士后开展钢、铝、电等前沿研究,11名甘肃省领军人才带领团队攻克关键技术,潘吉祥教授级高工获“甘肃省科技功臣”称号。(张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