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宝钢二号高炉大修改造工程,到国内首套百万吨级氢基竖炉项目建成投产,上海宝冶冶金工程有限公司机电工程事业部经理钱国,用三十余载光阴,在钢铁冶金领域书写了一段令人瞩目的“高炉传奇”。

这位从技校生成长起来的电气安装大师,足迹遍布宝钢、湛钢、梅钢、太钢、安钢等40多座大型高炉环保改造的工程建设现场,他带领团队在宝钢四座4000立方米以上大型高炉快速大修中,创造了72天的国内最短施工纪录。2023年,钱国全程参与国内首套百万吨级氢基竖炉自主集成建设,凭借创新研发的《氢基竖炉机电智慧施工技术研究及应用》,推动绿色钢厂建造技术实现重大突破。2025年8月,由钱国完成的《氢基竖炉机电智慧施工技术研究及应用》荣获2025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
从上海工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到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钱国用不懈的奋斗和创新精神诠释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责任与担当,而他的成长史,也成为中国钢铁工业转型升级的生动注脚。
坚守学习初心,擘画氢能蓝图
“电工是一个永远都要不断学习的岗位。”1989年,钱国技校毕业后进入上海宝冶电装公司,成为一名普通的电气安装工。白天他跟着师傅认真学,晚上照着电路图把电气元件装了拆、拆了又装,他始终牢记“多看、多问、多动手”。凭着这股子钻劲,钱国用业余时间读完大专课程,并以优异成绩毕业。30年来,密密麻麻的笔记记录了他从一名普通电工到电气安装专家的蜕变过程。他说:“干我们这行的不仅要细心、认真、能吃苦,还要脚踏实地、善于钻研。”
2022年2月15日,在国家“双碳”目标指引下,钱国临危受命,带领团队投身国内首座百万吨级氢基竖炉——宝武湛江氢基竖炉示范工程的建设。作为国内首座百万吨级氢冶金示范工程,湛江氢基竖炉是国内最大一条集成采用多气源,并最终采用全氢进行工业化生产、直接还原铁的生产线,该系统可同时使用焦炉煤气、天然气、氢气作为原料气,比例可灵活调整,具备从富氢、高氢至全氢还原的试验条件。与传统碳冶金相比,氢冶金以氢气为燃料和还原剂,可使炼铁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建成以后每产100万吨的直接还原铁相对于传统高炉可以减碳60%以上。
贯彻新发展理念,打造氢冶“智”芯
钱国首先面对的,是湛江地区的天时与呼吸。
湛江地区处于祖国大陆最南端,暴雨与干旱、酷热与寒潮、焚风与台风,这些相悖的天气在东海岛的天幕上交织成变幻莫测的云图,给钱国带来了不少的麻烦。针对湛江“高温、高湿、高盐雾”三高环境严重威胁机电设备的平稳运行的问题,钱国从家用变频空调得到启发,发明了一种电气柜智能通风散热装置和智能温湿度控制系统,基于环境微变化感知,自适应调控电气室和柜内温湿度及空气质量,智能联动空调、除湿设备的启停,实现了“除尘、除湿、散热”一体化智能管控,保证了机电设备最佳运行环境。
针对高精度仪表导管易堵塞、影响精度的问题,发明了测试脏湿气体仪表导管的反吹装置,支持远程控制,定时或按需对脏湿气体流经的高精度仪表导管进行高效清理,确保导管长期清洁干燥,保障测量准确性与系统安全。
其次,是竖炉技术的空白与残缺。
在湛江氢基竖炉项目施工期间,国内无相关机电施工技术标准可参考,存在机电多专业施工协同效率低,介质管道焊接无损检测率质量要求高,核心设备安装精度高风险大,机电设备在动态高温、多相介质环境下维持长期系统运行的氢基竖炉化工环境下安全和稳定性的要求高,因其技术的创新性、生产的复杂性和没有可供借鉴的先例,让氢基竖炉技术团队开展氢冶金技术探索充满了挑战。
钱国领衔创立“钱国电气安装调试工匠创新工作室”,带领团队深入项目开展技术攻关,在标准编制、工法革新、专利申报、科技奖项等核心维度实现体系化突破,并积极推动成果在工程项目上转化应用。针对氢基竖炉项目机电施工难点,聚焦氢基竖炉机电施工路由规划、核心设备精密安装、自动化系统高效集成三大领域,研发形成了一整套氢基竖炉机电智慧施工技术。
最后,是工程极限的挑战与创新。
氢基竖炉项目施工的两年间,共遭遇4次台风,每次耽搁一周,至少延误工期一个月。在这样的环境下,钱国针对电缆敷设人工管理信息传递滞后、标识不清导致重复敷设,造成成本加大,延长工期的难题,自主开发了电缆敷设信息管理系统,集成数据管理、标签打印、二维码扫描等功能。现场人员通过标签识别并扫码录入敷设信息,彻底避免重复敷设,保证了电缆敷设数据统计及时,调试校线效率提升30%,敷设准确率100%。
竖炉工艺管廊采用多专业模块化安装施工方法,工期紧、精度高。针对传统支架人工“地面组装,卷尺测量”的施工方式,工效低,支架平整度质量误差大的难题,研发了桥架支架模块化工装台,通过工装台挡块定位,实现了桥架支架高精度批量化拼装,大幅提升了桥架安装质量和施工效率,电缆桥架一次验收合格率100%。
发挥工匠引领,引领行业技术创新
时光不负赶路人。时隔不到两年,经过钱国团队的不断努力,湛江钢铁氢基竖炉从一张蓝图变为现实。在氢基竖炉项目建设期间,钱国共申请专利13件,发明专利7件、实用新型专利6件,主编团体标准1项,参编团体标准1项,参编团体标准、行业标准各1项,形成企业作业指导书2项,企业工法3项。成果经行业专家评价,技术水平达国际先进水平。
技术的成功应用为氢基竖炉顺利投产提供了技术支撑,确保了机电工程安装质量及工期,形成的团体标准、工法,填补了百万吨级氢冶金机电施工技术标准国内空白,为行业类似项目的高质量建设提供了权威依据。有力支撑了项目最终实现“零碳”冶炼目标,推动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项目成功投产获央视专题报道,树立了氢冶金领域机电智慧化施工运维的新标杆,引领行业技术进步。
作为技术领军者,钱国践行着“传技育人、服务社会”的双重使命。在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方面,他创新构建了“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与上海大学共建智慧培训中心,打造“互联网+技能培训”新模式;联合专业培训机构开展“送培训到一线”专项行动,将课堂搬到项目现场。三年来,他的培训足迹遍布上海大学、三门峡众望红教育科技、湛江钢铁等单位,累计培养各类技能人才1000余人次。
在钱国心中,李斌和包起帆是他敬仰的楷模。他以两位前辈为标杆,始终保持着谦逊进取的姿态——既不沉湎于过往成就,又恪守专业精神与仁厚初心。“既要紧跟技术革新的浪潮,更要毫无保留地将所学所得薪火相传。”(曹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