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企业频道>生产经营

低碳发展绿意盎然

宝钢无缝钢管绘就高质量发展新底色

2022-03-03 08:24:00

  本报通讯员 严嵘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代表着希望。近年来,宝钢股份钢管条钢事业部坚持绿色理念,大力推进无缝钢管生产制造绿色化进程,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打造宝钢无缝钢管“绿色低碳”品牌。
  绿色制造
  厚植低碳基因
  宝钢无缝钢管26年前告别转炉冶炼,全部采用电炉坯进行生产制造。从吨钢碳排放仅为转炉工艺三分之一的电炉坯诞生起,“低碳基因”就融入了无缝钢管的血脉。特别是近两年,电炉积极使用“绿电”,且使用比例不断提升,宝钢无缝钢管低碳发展“绿”意十足。
  宝钢无缝钢管配套产线拥有超强自滤能力的“肺功能”,它能够将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进行高效自滤,保持“呼吸通畅”。其中,含油废水、磷化废水、酸洗废水经过深度处理后全部回产线重复利用,实现废水零排放;无缝钢管热处理炉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完成煤气脱硫、烟气脱硝等“清肺”举措后,实现废气超低排放;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电炉除尘灰全部返厂内转底炉“消化”,产生氧化锌等可利用资源,变废为宝,实现固废不出厂。
  绿色能源
  释放低碳效应
  超高效能动力循环系统是宝钢无缝钢管产品的“血液”,它能够以超低的能源消耗保障各条产线稳定、高效运行,保持“旺盛精力”;通过加快实现智慧制造“四个一律”,实现生产操控集约化、少人化、远程化,推动工序互联共享,减少中间环节,提升生产效率,助力资源能源高效利用,减少生产过程的碳排放;持续优化能源结构,积极开发利用氢、风、光等绿色能源,从源头减少碳排放;研究使用各类余热回收技术、液压余能回收技术、高温辐射材料应用等多项先进节能技术的应用,让生产制造全流程释放“低碳”效应;通过余热回收等节能技术的应用,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2万多吨。
  绿色设计
  促高质量发展
  致力于“绿色制造”,近年来,宝钢无缝钢管积极开展产品源头绿色设计,研发高强、耐蚀的绿色新产品,建立更绿色的用材标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以坚实的“减碳”足迹引领行业“低碳”发展。
  作为国内天然气勘探开发和输送用管产品的行业引领者和主力供应商,宝钢股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技术优势,按照精准(Accurate)、快速(Fast)、环保(Eco)和经济(Economical)的设计理念,为天然气勘探开发和输送提供全面可靠的油气开采用管综合解决方案SAFEETM,助力我国构建更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树立了宝钢无缝钢管SAFEETM绿色品牌。
  为满足国内外“超深、超高温、超高压”三超油气资源开发需求,宝钢开发出140-155ksi钢级超高强度高韧性套管系列产品,强度较常规API标准套管强度提高20%以上,油井管柱减重15%以上;为助力油气公司低碳转型,满足页岩气等清洁能源开发需求,宝钢开发出服役寿命延长5倍以上的耐微生物腐蚀管线管,其每5年碳排放量为普通管线管的20%;为满足高含二氧化碳油气资源安全高效开发需求,宝钢开发出耐蚀性能优异的13Cr系列油套管,其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显著降低,为油气高效开发注入新动能;宝钢低温管、13Cr高合金管在我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中的成功应用,对提升我国减碳排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绿色运输
  跑出低碳高效
  从产品绿色设计、绿色原料,到绿色制造、绿色能源等每一道工序,宝钢无缝钢管保持低碳发展向“绿”而行的定力,厂内驳运全部使用氢能、电能等清洁能源车辆,且进出厂运输和现场物料装卸也都使用新能源车辆和工程机械,零排放的“绿色出行”,绘就宝钢钢管高质量发展新底色。
  绿色发展,“碳”寻未来。宝钢股份钢管条钢事业部正积极实施减碳行动,通过理念创新、技术创新,进一步加大无缝钢管绿色制造步伐,勇担社会责任,将国家“双碳”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打造更具市场竞争力的绿色低碳钢管产品,为钢管行业树立可持续绿色发展的新标杆。
  《中国冶金报》(2022年3月3日 04版四版)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宋玉铮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entons.cn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