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孙凯 李思媛
今年初以来,首钢吉泰安公司坚持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聚焦高尖端电热合金材料的研发和生产,瞄准国家“双碳”目标,发展清洁能源急需的节能环保高端新材料,同时高度契合地区发展“能源谷”产业规划,聚焦主业、苦练内功,把制造能力转化为产品和服务,通过科技创新展示出了企业强劲的生命力。今年上半年,该公司营业收入、对标指标进度全面完成计划,利润完成了全年计划的200%,同比增加2.3倍。
稳质提产——
让“热销”势头更强劲
作为成功实现国产替代的产品,首钢吉泰安公司生产的高端电热合金材料供不应求。面对旺盛的市场需求和有限的生产条件,该公司科学有序排产,严把质量关,保障了热销产品的高质量交付。
经过多年集智创新,今年初,该公司高端产品订单实现爆发式增长,已接合同排单至今年12月份。为缓解供弱需强矛盾,该公司党委有针对性地制订了一系列达产扩产措施,研究细化两个作业区的生产组织方案。该公司市场部牵头与下游龙头客户对接,并与制造部尽最大努力协调平衡供货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该公司组织工艺攻关,打通原生产工艺对高端高附加值产品生产的堵塞环节,打破成品、半成品生产备料的局限。该公司通过增大棒模、扩容结晶器、辊模拉拔工艺匹配、生产组织协调优化等,快速提升产能。4月—7月份,该公司HRE、HYZ、SGHT盘条产量实现连续阶梯式跃升,大幅提升了该公司产品市场供给能力。
同时,为了深入践行“高质量稳定、生产精品”的质量理念,在提产能的同时保质量,该公司还开办了“质量管理和技术开发专业人才”特训班,并把产品品质提升作为一种信仰,融入到该公司每个职工生产和操作的每个环节。
“当时,看着到手的合同‘吃’不下,真是让人着急啊!在设备补齐之前,我们首先是将人员班次进行了优化调整,按照合同标准,随时调整岗位员工操作组合,为当期合同快速保供。现在新上的设备逐步到位,这回心里有点底了。”该公司拔丝作业区党支部书记、作业长肖晓锋兴奋地说。
创新驱动——
让“匠心”精品更有范
按照推动技术创新成为首钢第一竞争力的要求,首钢吉泰安公司深耕细分领域,依靠技术创新的“金刚钻”,打造出了较强的比较竞争优势。
竞争在市场,竞争力在现场。该公司采用的以“水”代“油”细丝拉拔新技术大幅削减了危废油泥产生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粗丝“零”粉尘拉丝新技术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从源头上杜绝了粉尘污染,从根本上解决了高性能粗线冷拉裂纹问题,提升了产品性能的一致性,使该公司电热合金材料的质量保持了更高水平的稳定,取得了一系列技术成效。
瞄准电热行业世界领先品牌,立志赶超。该公司坚持把尺子竖起来对标不含糊,自觉与行业标杆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同时紧盯国内外电热合金技术和材料发展的最前沿,聚焦高尖端新材料、基础工艺技术的创新研发,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目前,在该公司研发的高端电热材料中,2个产品的2项性能指标在国际上实现“领跑”,3个产品的3项性能指标与国际领先水平实现“并跑”。
产品研发迭代升级要与市场密切结合。该公司在“锻造长板”上持续发力,产品研发坚持“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该公司通过强化电热合金基础研究和机理研究,不断增强电热合金设计开发能力,先后研发了1400℃超高温电热合金、直径0.012毫米的“蚕丝钢”纤维、芯片前端处理材料、太阳能光伏晶圆热处理材料等一大批新材料,并实现快速转化。在此基础上,该公司陆续开发了新型镍基合金材料SG240、Cr30Ni70、Cr20Ni80Zr等产品,并通过了下游客户的小批量试用验收。此外,该公司还成功开发了抗高温蠕变铁铬铝合金SGAF,标志着高端铁铬铝合金实现了与世界电热合金一流企业同系列产品的全面对标;试制了新型节镍电热合金Cr23Ni66,经测试性能优异。
看着产品出库运输车队排起的长龙,该公司拔丝作业区大号拔丝班长邢晓琳说:“公司科研人员‘十年磨一剑’,使我们拥有了今天的发展好势头。保证质量、提升产量是公司产品结构优化的前提和保障,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用‘匠心’拔出‘钢花’精品,就是对他们、对自己、对企业最好的回报。”
营销保障——
让“龙头”企业更青睐
营销是企业发展的关键。首钢吉泰安公司坚持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做好营销规划。根据市场需求,他们结合该公司产能实际,生产出适用于不同行业的各类品种、规格的产品,并随着市场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上半年,该公司对潜在客户进行了走访,并接待了来自光伏、芯片制造头部企业的70余名来访客户。该公司销售部通过口头介绍、客户走访、引用第三方评价等多种方式,助力客户高端产品迭代升级。上半年,该公司新建立业务关系的客户比去年底提升了21.25%,巩固了行业龙头企业优质供应商地位。
同时,为了及时掌握市场变化,该公司对市场终端客户需求进行了调查摸底,明确了终端市场应用场景。通过技术研讨、技术输出,该公司帮助深圳某光伏合作伙伴成功解决了材料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建立了牢固的战略合作关系,同时针对遵义某海绵钛制备客户的潜在需求,充分发挥行业影响力优势,为其就近在重庆匹配了中间加工厂,行业影响力和客户信任度得到明显提升。
参加相关展会是市场开发的理想途径,可在短时间内接触到更多有合作潜力的企业。在今年北京科创会、上海展会上,该公司销售员热情地接待了前来观看了解“钢花”产品的参展人员。“您现在使用的产品是电热市场应用的常规产品。您可以先小批量试用一下‘钢花’SGHYZ,这款新产品从产品性能、质量等方面都超越了常规产品。特别是服役寿命,已经达到了常规产品的2倍以上。”这是展会后该公司市场部部长陈艳红同“准客户”的语音聊天内容。现在这个“准客户”已经对该公司“钢花”产品展开测试,并进行了小批量订货。
“做销售要有全产业链的视角。售后服务是与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不断再销售的重要环节,是营销的保证。”该公司销售部部长高嗣强说,“不能做为了销售而销售的‘一锤子买卖’,开发一个客户不容易,维护好一个客户更难,只有维护服务好客户,企业的生产才能稳定,企业的发展才有基础,企业才有发展的动力。”
党建引领——
让“钢花”底色更鲜艳
首钢吉泰安公司党委积极开展接地气、针对性强的基础管理工作,在该公司生产经营中凝心聚力,为打造该公司“钢花”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
做好“传帮带”工作,是该公司的优良传统。该公司建立了“大学习、大培训、大教育”机制。通过党委书记上讲台,深耕科技强企战略,该公司统一了领导班子、中层队伍、基层职工的思想。该公司职工在各作业区负责人的带领下“战高温、斗酷暑”,班产、日产、月产量不断刷新纪录。该公司拔丝作业区包装班长鲍艳玲说:“通过培训,我对班组长的角色定位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我意识到管理要从单模式视角向全要素发力转变,要和团队成员建立信任和充分授权,以‘传帮带’的形式提升整个团队的工作能力和业绩。”
该公司高度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了讲技术、学技术的浓厚氛围。基层的技术创新不只集中在少数“精英”身上,一线工人有技术才更有力量。其中,王刚创新工作室近年来战果颇丰,先后获得4项发明专利授权,9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并被评为2023年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示范性创新工作室,2项职工创新成果获批为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职工技术创新成果。随着一个个工艺难题被攻克,该工作室成为了首钢吉泰安公司工艺攻关、技术创新的辅导站和人才培养、成长成才的“练兵场”。首钢吉泰安公司质量部党支部书记、部长,该工作室带头人王刚说:“走技术创新之路,要的就是一股子拼劲儿和执着,只有真正把工艺技术转化成有效的生产力、转化成企业的经营成果,才能体现出职工的追求和价值。”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基础和保障。该公司安全管理工作坚持“党委领导、纪委监督、支部保障、党员带头”的方针,积极下班组开展安全教育,开展了自动转料车、热能泵替代热水锅炉、十米连退炉收线改造、辊模替代合金模拉拔等4项本质化安全项目。该公司拔丝作业区退火工序转料工王延军说:“想当初,大家一提运料都犯愁,这个自动转料车极大地方便了工序之间转料,降低了作业强度,提升了作业效率。”
《中国冶金报》(2023年08月16日 03版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