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盛园田
在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中,中国宝武鄂城钢铁有限公司以品牌塑造为支点,撬动了从“产品输出”到“价值输出”的飞跃。鄂钢用一组组鲜活的数据和故事,诠释了品牌价值如何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让我们透过3个维度,解码鄂钢的品牌塑造方程式。
第1维度:品牌溢价
从“钢铁制造”到“价值创造”
在钢铁行业同质化竞争中,鄂钢用“技术硬实力+服务软实力”的双轮驱动策略,成功实现了从“价格接受者”到“价值制订者”的跃迁。
“千吨级”订单背后是鄂钢牢牢握在手中的技术话语权。2023年,全球首座千吨级40米运架一体架桥机项目招标时,客户方对钢材的强度、韧性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为此,鄂钢技术团队研发的GT785系列钢,不仅抗拉强度达到785兆帕,还通过独特的微合金化设计解决了大厚度钢板焊接易开裂的行业难题。最终,这一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让鄂钢以高于市场均价18%的价格中标。“这不是简单的钢材买卖,而是共同创造行业标准的过程。”该项目总工程师如是评价。
在移动压力容器用钢领域,鄂钢WH590E钢板的区域市场占有率超过90%。在这个看似小众的细分市场,鄂钢拥有自己的“冠军逻辑”:在激烈竞争中,构建起从材料研发到场景应用的完整技术图谱。2024年,鄂钢为某能源企业定制的耐硫化氢腐蚀钢板,使用寿命较常规产品延长2倍,直接帮助客户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15%。这种“成本重构”的能力,让鄂钢在谈判桌上始终掌握着定价主动权。
数字见证品牌含金量。据湖北省经信厅数据显示,鄂钢高端板材产品毛利率连续3年保持在10%以上。更值得一提的是,“鄂钢牌”产品在重点工程中的中标率从2021年的62%提升至2024年的89%,品牌溢价效应日益凸显。正如湖北金属协会行业分析师所言:“这一表现正在改写客户对于鄂钢‘钢铁=低附加值’的旧认知。”
第2维度:客户忠诚
从“满意”到“依赖”
在鄂钢的字典里,“客户至上”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刻入企业基因的行动准则。
2024年夏天,浙江东南网架集团承接的亚运会配套项目突遇工期突然被要求压缩,急需550吨高层建筑用钢。常规25天的生产周期成为横亘在该项目面前的“拦路虎”。鄂钢随即启动“红色预警”响应机制:技术团队连夜优化工艺路径,将炼钢与轧制工序并行;生产车间开启“三班倒”模式;物流部门组建专项运输车队。最终,从合同签订到产品送达仅用6天,鄂钢创造了令业界惊叹的“极限交付”纪录。《长江日报》还曾以《6天!看鄂钢如何跑出“钢铁速度”》为题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鄂钢还掌握着“问题终结者”的客户服务哲学。中集宏图曾被液化天然气储罐焊接裂纹问题困扰多年。鄂钢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材料替换层面,而是派出由冶金、焊接专家组成的“特种部队”,通过3个月驻厂服务,最终找到“热输入控制+焊材匹配”的系统解决方案。“他们不只是卖钢材,而且会帮我们‘治病’。”客户这句朴实的评价,道出了鄂钢服务的精髓。如今,鄂钢的技术服务团队每年开展200余次现场支持,客户问题解决率达98%。
客户与鄂钢品牌的关系,是一场从“满意”到“依赖”的进化游戏。国内某知名钢构公司的订单变化颇具代表性:在体验鄂钢的“紧急订单绿色通道”后,其采购量3年内增长了300%,并主动将鄂钢纳入核心供应商体系。这比任何奖项都更能证明鄂钢品牌的价值。正如这家钢构公司采购总监所说:“鄂钢是关键时刻靠得住的伙伴,值得我们长期绑定。”
第3维度:社会认同
从“工厂围墙”到“价值共鸣”
真正的品牌高度,不仅体现在财务报表上,还镌刻在人们的心中和社会的记忆里。鄂钢用绿色转型和责任担当,构筑起超越商业概念的社会认同。
人才磁场的“化学反应”。一位曾参与湖北省2025年“楚天英才计划”技术技能人才项目的鄂钢工程师坦言:“这里能让我参与瓶颈技术攻关,比如全球首架千吨级架桥机用钢研发,这种成就感无可替代。”目前,鄂钢技术中心汇聚了众多高端人才,近3年发明专利数量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目前,鄂钢研发团队中硕士以上学历占比达45%,近3年累计申请专利296项。这种创新引力的形成,源于鄂钢独创的“项目制+成果共享”机制,让科技人才既能“名利双收”,又能实现专业价值。
“钢厂变景区”的绿色革命。近年来,鄂钢的“厂区变景区”故事广为流传——投资建设的环保集中控制中心,使吨钢污染物排放量下降50%;厂区绿化覆盖率超41%,为湖北省首家被评为“3A级工业旅游景区”的重工业企业,成为中南区域首家环保超低排达A的钢铁企业,2023年鄂钢获评为国家“绿色工厂”。鄂钢厂区附近的居民王建国的感慨很真实:“以前嫌钢厂吵,避而远之。现在特愿意带孩子来参观,还能学到钢铁知识。”
危难时刻的“钢铁脊梁”。从“湖北百强企业”到“钢筋品牌计划-重大工程建设榜样”,鄂钢的品牌荣誉始终与社会责任同频共振。当2023年河南突发暴雨灾害时,鄂钢连夜组建“抢险保供突击队”,48小时内完成5000吨救灾钢材的生产发运,保障了3座危桥的抢险重建。央视新闻镜头里,那辆挂着“鄂钢紧急物资”横幅的列车,成为品牌责任感的最佳宣言。这种“国之所需、鄂钢所向”的担当,让鄂钢的社会形象愈发挺拔。
品牌塑造是永不停歇的价值长征。回望鄂钢的品牌建设之路,既有“十年磨一剑”的技术坚守,也有“急客户所急”的服务温度,更有“与社会共成长”的责任情怀。这些看似独立的维度,实则构成了相互强化的价值网络:市场溢价反哺创新投入,客户忠诚降低客户开发成本,社会认同提升人才吸引力——最终形成品牌建设的正向循环。中国宝武集团领导在调研鄂钢时指出:“品牌建设的最高境界,是让企业成为国家战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鄂钢正以品牌建设为舟,向着“中国智造”的星辰大海破浪前行。
《中国冶金报》(2025年07月10日 04版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