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企业频道>生产经营

一寸“光” 一寸“金”
——看沙钢如何构建“绿色品牌”版图

2025-09-11 07:54:00

  本报通讯员 黄超
  八月的钢城骄阳似火,炙热的阳光倾泻在沙钢新硅钢厂区屋顶上,深蓝色的光伏电池板如潮水般铺展,折射出粼粼波光,仿佛将万里长江的浪花定格在“钢铁巨人”的脊梁之上。随着新一期11.82兆瓦光伏项目逐步建成,沙钢的“绿电”动能愈发澎湃,向着“零碳”目标再迈出坚实一步。
  “如果说钢铁是沙钢的骨骼,光伏就是奔流在骨骼里的‘绿色血液’。”沙钢光伏项目施工负责人边说边用手指向厂房屋顶,只见10余米高的建筑上,2.3米长的单晶硅组件正将灼灼日光转化为清洁电力,每一寸“光”在这里都不会被“辜负”。沙钢开展的该光伏项目有诸多特点。一是创新引入AI(人工智能)数字化运维系统,通过组件级IV(电流—电压特性分析)诊断和智能调度,可将发电效率提升5%~8%;二是引入无人机运维基站,通过全屋面周期性巡检,大大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概率;三是同步实施的冷轧产线电机变频改造,更能使综合能效提升近20%,单位产品电耗达到行业标杆水平。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与其现有余热发电、储能系统联动后,将形成“风光储充一体化微电网”,能源自给率预计提升超30%,大幅降低对传统电网的依赖度。
  而这,只是沙钢“绿色品牌”拼图的一部分。沙钢的光伏布局始于2019年,一期36兆瓦电站覆盖冷轧板、宽厚板厂区面积达45万平方米的屋顶,超12万块光伏板构成当时国内最大规模自发自用分布式光伏系统;2021年二期18兆瓦项目并网,组件总量增至超17万块,全生命周期可提供“绿电”近13亿千瓦时。“几年前,光伏项目还只是钢铁厂屋顶的‘点缀’,如今已逐渐成为低碳生产的支柱。”沙钢动力项目办技术人员发出如是感叹。据他介绍,如今的沙钢已建成超100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网络,覆盖物流园、停车场、办公区,全生命周期可提供“绿电”超23亿千瓦时,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0万吨,实现从“钢城绘蓝”到“光伏森林”的“绿色版图”升级。
  钢铁企业推进绿色转型与打造品牌价值似一种“因”与“果”的关系。绿色转型实践系统性地将环境责任转化为商业竞争优势,通过提升形象、创造利润、抵御风险、驱动创新四大支柱,最终构建起一个更强大、更持久、更受尊敬的品牌。在这一过程中,品牌不再只是一个商业标识,更成为一个承载着企业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所有利益相关者(用户、员工、投资者、社会)共同迈向美好未来的承诺。
  笔者将洞悉品牌战略的视野再放大,才发现光伏仅是其“绿色品牌”拼图的其中一环。一方面,沙钢投入巨资建成煤焦筒仓群、防尘电子大棚和智慧管控系统,实现“用矿不见矿、用煤不见煤”,2023年成为全钢铁工序通过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全流程超低排公示的企业;另一方面,沙钢通过全球领先的转底炉和钢渣处理线,固废资源化率达99%,成为江苏省首家“无废集团”试点,并成功入选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的“无废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典型案例首批推荐名单。与此同时,沙钢建设“燃气—蒸汽联合循环(CCPP)高效资源综合利用发电机组”项目,还外购风电、核电等“绿电”能源,充分挖掘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利用潜力,结合分布式光伏,构建多能互补的智慧能源网络。
  最能体现其“绿色品牌”理念的,正是沙钢将“绿电”用于制造“绿色材料”这一闭环实践。在沙钢的新产线上,由光伏驱动生产的银白色硅钢卷,凭借高磁感、低损耗的特性,将成为风力发电机和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组件。这意味着沙钢不仅自身使用“绿电”,还致力于产出助力新能源产业的关键材料,让“绿色”从其生产源头贯穿至终端。以“绿电”生产“绿色产品”,以“绿色产品”支撑自身“新能源革命”。这不仅是对国家“双碳”战略的积极落实,还重申了其作为钢铁企业的品牌价值——从“传统钢铁制造者”蜕变为“绿色生态共建者”。
  从长江之滨的厂房屋顶到贯通生产链的“绿电”血脉,沙钢坚持“一寸‘光’、一寸‘金’”,将烈日炙烤转化为“零碳动能”,在扬子江畔上书写着“光电传奇”,持续为中国制造注入“绿色钢铁品牌基因”。
  《中国冶金报》(2025年09月11日 04版四版)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宋玉铮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微信图片_20240117152632.jp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entons.cn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