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邵启明 通讯员马宇 王军)4月14日,南钢、同济大学、华东设计总院、钢研总院、上海宝冶、精工钢构、南通智能建造院、南京达钢等单位共同发起的高性能建筑结构用钢研发及应用联合创新中心在南钢挂牌。《金属材料累积极限塑性应变试验方法标准》的编制工作同步启动。
该创新中心旨在打造建筑业上下游产业链相互协作的“研发—生产—评价—设计—建造”全产业链创新平台,将促进高性能建筑结构用钢的研发生产、建筑设计、结构制造、服役评价等,推进全产业链高效协同、资源共享及人才培养,瞄准现代先进建筑用钢设计与制造的难点及薄弱点,进行联合精准研发,实现高性能建筑钢及应用技术升级,并将高性能建筑结构用钢及相关研发成果进行市场推广和转化,形成示范项目,推动建筑高效制造技术快速发展。
同济大学教授李国强被推举为该创新中心主任。李国强表示,产学研用联合创新是国家鼓励创新的重要落地方式,建筑工业化是建筑产业绿色、创新发展的重要领域,而钢结构则是重点创新品种。高性能建筑用钢的创新研发要向绿色、低碳、节材方向发展,重点关注高强钢、耐震钢、耐候钢、耐火钢的研发,同时兼顾钢材的加工性、可焊性研究。
南钢总裁祝瑞荣表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十四五”经济发展蓄积动能。南钢将和该创新中心成员单位一道,深入思考、协同创新解决行业发展痛点。期待通过该创新中心的模式创新带来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孵化出新的工艺、新的标准,共同促进建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已进入寻求改革突破的关键期,建筑高效制造技术是发展主旋律,高性能结构钢是关键支撑。为适应建筑行业技术发展要求,具备高强度、高延性、耐候、易焊接施工等特征的新一代系列高性能优质结构钢是未来建筑业发展所需的首选材料。
《中国冶金报》(2021年4月20日 01版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