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七冶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锚定“双碳”目标,以打造“全国一流、行业领先的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建筑运营服务商”为目标,以市场营销、技术创新和智慧建造、绿色施工为抓手,加大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研发应用,在智能化与绿色化的融合中开辟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向“智”而兴,深化数智建造
中国十七冶大力发展数智建造,牵头成立马鞍山市智能建造产业联合会、马鞍山市绿色智能建筑产业创新研究院,上线“智建云商”平台,搭建“一会一院一平台”体系架构,推动培育智能建造产业链集群融合发展的生态圈。聚合市内外优秀企业资源力量,集成数字化设计、装配式建筑、绿色低碳建材、智能建造、智慧运维等产品服务,形成了智能建造一揽子解决方案,在巢马公铁大桥连接线项目、当涂姑溪河水利闸工程、马鞍山博悦府超低能耗建筑、十七冶科技中心大厦节能改造等项目中示范应用。
对建筑业而言,智能建造建立在工业化和数字化基础之上,以数字化为手段,提高建设智能化水平,实现建造品质和效率提升,进而达成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达到节材省工、节能减碳的目标。公司围绕“绿色化设计、工业化生产、智能化施工、一体化装修、数字化管理、智能化应用”发展路径,依托马鞍山市智能建造产业联合会、绿色智能建造产业创新研究院,积极构建以装配式钢结构为核心的产业链条,组织开展工业化和装配式、数字化全链路智能建造等专题研究,首创了适用于多高层住宅的装配式钢-混凝土板柱组合结构新体系和可快速装配的标准化梁柱节点,以及满足设计施工造价一体化、建筑工业化要求“一模到底”(演进式模型)数字化应用的项目设计管理数字化平台。
逐“绿”前行,推动节能降碳
中国十七冶采用智能化和数字化技术实现对资源的精细管理,达到节约资源目的,将绿色施工理念深度植入建筑全生命周期,在智能化与绿色化的融合中,广泛采用智能化建筑设备、绿色化建造技术、低碳环保建筑材料,打造基建领域的低碳示范样板。
该公司承建的西安泾河新城秦创原1980泾造中心项目采用喷涂防火涂料机器人与自动抹灰机器人,10天完成2万平方米墙体抹灰,效率提升5-10倍,广泛使用FPB、ALC轻质隔墙板技术,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使用率达83%,工期缩短约20%,总体减少碳排放20%以上。保定市大水系项目在初期策划时通过“智慧工地+BIM”深化设计生态环保型预制构件,进行工厂化生产制作,既能提升景观效果又减少石材开采和消耗,节约工期21天,碳排放降低率超过三成。安徽医科大学新医科中心(新校区)一期项目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收集的雨水经三级沉淀用于施工现场的道路保洁、绿化和楼层养护等,在施工区域共节约用水5603吨,节水率达73.99%,节能照明灯具利用率达100%。
优化产品结构,加快转型发展
中国十七冶紧盯国家政策导向,从营销源头优化业务结构,抢抓新能源、节能减排、水务环保、城市更新市场机遇,积极拓展低碳转型新赛道。
该公司充分发挥“五个联动”作用,外部与五矿、中冶旗下设计院、金融机构、投资平台、专业公司加强联动,优势互补开拓市场;内部引导“东扩南进”转移营销重心,贯彻“一业一策、一地一策、一企一策”战略部署,在经济热点区域设立市政水利营销中心,推动旅游景区开发、片区城市更新、新材料产业园、水环境综合治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等一批“高大综新”项目落地。2024年以来,公司先后承建宝钢湛江钢铁零碳高等级薄钢板工厂项目炼钢工程、乌兹别克斯坦卡尔希海螺光伏发电项目、凤阳海螺光伏产业一体化项目、马鞍山姑溪河当涂闸枢纽工程、马鞍山排涝泵站改扩建工程等一批涵盖绿色转型、清洁能源、生态环保等领域的重点基础设施工程。
中国十七冶将始终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双碳目标为引领,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在推进“四化”转型、争创“五个一流”中全面推动绿色建筑发展,促进建筑领域低碳减排,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