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的铁水兑进转炉,随着氧枪缓缓下降,炉口顿时火花飞溅。这场景对车从荣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只见他手拿炼钢镜观察着炉口火焰情况,还不时拿起对讲机提醒炉前工有关注意事项。在热浪烘烤下,汗水在安全帽下流淌着,但车从荣却顾不上去擦拭。
作为江苏沙钢集团淮钢特钢股份有限公司炼钢厂党总支书记、厂长,车从荣每天都要去炼钢生产现场走上好几遭,不论是周末还是节假日,全年无休,风雨无阻。车间里,铁水进厂、转炉冶炼、天车吊运、连铸拉钢……每一道工序的轰鸣声和灼烫感,都让车从荣感觉特别踏实,因为那就代表着生产线的正常运行。
1996年,车从荣从华东冶金学院毕业,走上了炼钢炉台。“从读冶金这个专业到进炼钢这个行业,都是源于‘热爱’二字。”车从荣回忆道,小时候他常听父辈说起当年那场全国轰轰烈烈的大炼钢铁高潮,那时候的他只能自己想象“钢铁魂”是什么含义。长大后,他发现钢铁除了用于军工,在化工产品、机械加工、交通运输、房地产开发等诸多方面皆有涉及,是当之无愧的“大国重器”。从此,投身钢铁行业,当一名“钢铁战士”,挺起中国钢铁脊梁,成了车从荣的人生目标。
就这样,怀揣对炼钢的无限憧憬,车从荣来到了淮钢炼钢厂。幸运如他,刚进厂就与淮钢最先进的意大利进口短流程生产线相遇,当书本上的高精尖设备第一次出现在自己眼前的时候,内心的那份喜悦与激动让他至今记忆犹新。“一直以来,很多人对钢铁行业的印象就是‘傻大黑粗’,其实不然,淮钢历经多年的迅猛发展,高新技术早已运用到我们生产线的每个工序。”车从荣说,淮钢由弱到强、由小到大,再到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不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成功跻身于中国的特钢方阵。
因此,技术创新一直是车从荣追逐“钢铁梦”路上最动人的音符。2003年,炼钢厂新建的第一个转炉即将上马。当时,转炉对淮钢来讲是新工艺、新设备,能否成功开炉,事关企业产品结构调整能否成功,关系企业发展大局。领导决定,让技能高超的炼钢能手车从荣带领班组炼第一炉钢,并给他下达了“独立开炉,一次成功”的死命令。“开炉成功将标志着淮钢走进发展的新时代,是好钢就要用在刀刃上,我们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说完这句话,车从荣就和工友们一头扎进了新厂房。他们一边参与设备安装、调试,一边学习操作技术、熟记相关参数,把投产中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一一列出,做了多套应急预案,光笔记就攒下了厚厚的一大摞。当转炉第一股钢水滚滚涌出的时候,车从荣和工友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每个人的眼中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车从荣的人生哲学,这种“永不满足,不断超越”的精神也渗透在炼钢厂的发展历程中。2015年,车从荣接手厂长岗位。几年来,他摸索出一套以“转炉为重点,连铸为中心,设备为基础”的生产组织理念,确立了“温度是灵魂,节奏是关键”的调度原则,积极转变生产管理模式,走精细管理、精益生产的发展之路,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并坚持强化基础管理,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明显改善。2020年,炼钢厂全年完成钢产量363.53万吨,同比增产27.28万吨,增幅达8.11%,钢产量连续6年破纪录。同时,通过狠抓生产管理、强化三线意识、严抓工艺过程,炼钢厂全年安全无轻伤及以上事故、无环保事故、无设备事故,实现了产量与质量双提升。
炼钢工作是一个苦活。为了能够帮助公司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炼钢工人,车从荣十分重视员工成长,通过开展技能大赛、以师带徒、案例学习、“班后会”等,为员工搭建施展才华、发挥作用、勇于创先的成长舞台。得益于此,一大批员工被车从荣这一“伯乐”相中,成长为技术骨干。在多个比赛中“崭露头角”的马庆丰就是其中一员。2016年,马庆丰参加“鞍钢杯”第七届全国钢铁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取得了第七名,并被评为“全国钢铁行业技术能手”。“为了让我全力赴赛,车厂长专门给我准备了复习的地方,还时不时给我‘开小灶’,没有他的鼎力支持,我很难取得这样的成绩。”马庆丰如是说。
因为炼钢厂的优异表现,车从荣被评为2020年度公司劳动模范、集团劳动模范,面对荣誉,他却始终谦逊且淡然,用他自己的话说“从来不是为了得先进而表现先进的”。车从荣表示,站在“十四五”新的起点上,他将带领炼钢厂所有员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以实干家、奋斗者的姿态不断攀登钢铁事业的新高峰。(孔雪 齐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