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通讯员 张建 通讯员 王蕾
挖潜的空间还有多大?增效的潜力如何拓展?在第4季度以来更为严峻复杂的市场形势面前,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型钢厂中型轧钢车间积极响应该公司攻坚第4季度、打赢主动仗相关活动要求,算清生产成本账,下好挖潜增效棋,激活班组这个企业里最基层“细胞”的潜力,在攻坚决战第4季度中凝聚职工思想,启迪职工智慧,让“细胞”焕发出源源不竭的动力。
止住“出血点”
挖潜的重点在于止住“出血点”,关键是要先找到“出血点”。该车间激励班组以现场出现的问题为抓手,追根溯源,寻找挖潜增效点。
H型钢腹板浪(型钢产品的一种表面质量缺陷)产生的轧后检查出的不合格品影响着该车间的成材率指标,但生产过程中目视腹板的角度受到轧件腿部遮挡,以及腹板上面冷却水的影响,职工无法准确判断出产生腹板浪缺陷的轧机架次,成为困扰轧钢大班的一大难题。
“问题就是资源,解决才是标准,我们要靠创新打破困扰。”轧钢大班职工形成了共识。经过测量出口导卫结构和尺寸,他们用废旧钢管、废弃打包带等材料,自行制作了一种腹板浪检测工具。使用时,将检测工具插在导卫盒吊装孔中,两端用销子固定,并放置指针,检测工具的“尾巴”靠自重垂落在导卫板出口处。在生产过程中,当轧件从轧机抛钢后,他们通过观察垂落在腹板上的指针,职工可以安全、快速、有效地判断出现腰浪(型钢产品的一种表面质量缺陷)的轧机架次,便于及时调整,显著减少了轧废及产品缺陷调整停机时间,年创效益40余万元。
一个简单的自制工具,成功破解了一个困扰生产的难题,止住了“出血点”。
打破固有思维
“作为维护班的班长,如何带领大家挖掘自身潜力,在追求极低成本和极高效率上实现突破?”这段时间该车间维护班班长刘会军常常思考这一问题。
转观念的根本在于转思路。思路如何转?维护班打破原有的思维桎梏,结合生产实际深挖内潜。
精轧中间辊道每年需要更换18套涡轮升降机,作业频次多、维护成本高、职工劳动强度大。“能不能减少更换频次?”经过现场勘察,刘会军和职工们发现,由于精轧中间辊道升降装置位于辊道最下方,长期处于夹杂着氧化铁皮的水中,恶劣的工作环境造成升降机损坏频繁。
“制约成本降低的困难点,就是班组开展自主管理的创新点。”观念一变天地宽。刘会军带着大伙利用产线检修间隙,自己动手将精轧中间辊道提升装置由1台电机带3个涡轮升降机改为由2台电机带4个涡轮升降机,并且将涡轮升降机各向两侧延伸。改造后,涡轮升降机由原来每年更换18个降为2个,显著减少了设备停机时间和维护费用。
开启全员智慧
“提高加热炉运行效率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只有烧好钢,控制好煤耗,才能把成本降下来。”这是有着20多年加热炉经验的该车间加热大班班长王建范,自新加热炉投产以来嘴上常说的、心里常挂着的一句话。
多年来,王建范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快、二稳、三保”操作法,为中型线产能提升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投用不久的新加热炉就像一张崭新的试卷,过去的经验做法显然无法适应新设备的更高要求。
王建范深知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的道理。为了进一步汇聚团队智慧、凝聚共克时艰的力量,他带领该班组职工开展了一场“全员降低煤耗讨论会”。
“调整换向时间,控制炉压波动,确保钢温均匀。”“增加吹钢机不动作连锁报警,有异常及时处理,确保快速上料。”“加强沟通协调,及时调整坯重,确保成材率和定尺率……”
一个个“金点子”随之而来……
“好的建议,我们要立即执行……”王建范带领职工说干就干。大家从烧钢安全连锁、自动换向、手动控制到自动上料和出钢,做到以秒来计算,同时控制好炉门开启时间,减少炉气外泄,再根据粗轧机轧制负荷情况尽可能降低炉温,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月月完成煤耗指标。
开启全员智慧,勠力攻坚提效,加热大班在挖潜增效工作中棋先一步。
《中国冶金报》(2023年12月19日 06版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