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高爱云 郝杰
“设计钢坯最小投入量和钢板最小切损量,达到成本最优……”包钢薄板厂制造部区域技术主办戴鑫用3个“最”字道出了隐藏在一张“表”背后的成本故事。
1月24日,扩容后的切损组板基准表正式上线,这是该厂宽厚板生产过程管理系统组板基准表首次大规模修改。经测算,新基准表数据量从475个扩容至57650个,可保证不同板坯规格、钢板规格组合下的唯一性和连贯性,预计完成新基准表初期调整后,可提高成材率0.22%。
在包钢薄板厂宽厚板生产线精整区域,产线上正在生产的是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钢板被吞入剪机,切头剪上下摆动将其尾部修剪整齐,扫尾装置挥动机械臂将切下的废料扫至剪机下方。“这一刀下去,省不少钱呢!”戴鑫向笔者介绍,钢板头尾切多宽是生产过程管理系统根据产品规格计算而来的,省钱是因为系统的切损组板基准表扩容后,算力更强更精准了,切损量减少了。“以今天生产的产品为例,一刀就相比以往少切了50毫米呢!”他说。
成品钢板规格复杂是宽厚板生产的特点。不同规格的钢板需要不同规格的板坯进行生产,导致钢板头尾切损量有一定差别。这也是影响成材率的重要因素。如何更精准地控制切损量、降低成本?该薄板厂树立“有解思维”,践行“精算意识”,对切损组板基准表进行扩容。
在宽厚板作业部集控室内,戴鑫滑动鼠标进入生产过程管理系统,点开“基准表维护”模块,组板过程中用到的各种基准表映入眼帘,每一个基准表中都有密密麻麻的条件项,数都数不过来。“以往切损组板基准表只有16个条件项,无论客户对产品有多少种规格要求,用什么样的坯型生产,切头尾长度只能从中选取,存在不同程度余量。”戴鑫说,扩容后的切损组板基准表,条件项增加至2306个,是过去的144倍,不仅实现了对所有板坯和钢板规格的无缝覆盖,而且可以精确匹配头尾切损长度,且不再是“火力覆盖”切损余量,而是做到“精确制导”。“要知道,条件项每增加1个,系统中的数据就会翻1倍。这样的扩容并不是简单的倍数关系。”说这话的时候,戴鑫眼中闪着光,满脸自豪。
“我们必须小步快跑。宽厚板产线生产过程管理系统共有各类基准表60余个,完成切损组板基准表扩容只是系统优化的第一步。未来,生产过程管理系统还会不断优化,成材率攻关还将继续。”戴鑫最后表示。
《中国冶金报》(2025年02月26日 08版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