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方大达钢转战达州东部经开区麻柳镇的征途中,这无疑是一段跨越时空的挑战,面对关键时刻、关键环节、关键任务,总要有人迎难而上,破题攻坚。方大达钢炼钢厂维检车间主任唐太平,这位深耕冶炼设备检维领域30多年的守护者,用自己多年的经验,出彩解题,交出了一份靓丽的答卷。
经验的积累 促成设备之友
“作为炼钢工序的设备维护人,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小到一台设备的螺丝钉位置,大到炼钢转炉的炉役期。”4月30日下午,唐太平结束当天分厂的调度会后,习惯性地到各岗位转一转,和岗位工叮嘱注意事项,确保“五一”期间设备安全稳定运行。
炼钢炼的就是技术,炼的就是设备。在方大达钢这样的工业生产中,炼钢过程涉及高温、高压、强腐蚀等极端环境,设备的运行状态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这对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任何一个细节,他都会反复研究,细致严谨到近乎苛刻。这种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是他多年来坚持的工作态度。”在方大达钢炼钢厂副厂长黎晓亮眼里,唐太平是最懂设备。
深夜11点,炼钢厂各车间的设备轰鸣声隆隆作响。唐太平快步穿过热浪滚滚的连铸车间,眼神随着手中的电筒移动,拉矫机工作辊被板带拉脱位,几名维修工正围着设备寻思。唐太平停下脚步,仔细观察工作辊,“先恢复设备正常运行,维护上要细化一些。”话音未落,已开始动手处理故障。
“工作辊与挡座之间的间隙过大,检修时调整工作辊与挡座之间的间隙,杜绝此类故障再出现。”设备恢复后,唐太平把解决问题的关键给维修工进行了分析。
思维的创新 成就设备之效
“在师傅看来设备不是‘铁疙瘩’。他常说‘年轻人要善于开动脑筋,要有自己的思路,打破常规。’师傅不仅是我的导师,更像严苛的父亲。”
日常管理中,在唐太平眼里车间每一位成员的技能水平、工作经验和性格特点,都是汇聚智慧的资源。他精准“量体裁衣”,建立详细的人才档案,设立“金点子”信箱和线上交流平台,为员工架起了随时反馈问题和提建议的桥梁,增强了车间员工的工作成就感和责任感,他所带的班组在2024年获得了达州市“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初心如磐,精益求精。唐太平从最初的设备点检员,深耕冶炼设备检维领域30多年,一步步蜕变为现在的设备管理大咖,总结出了自己的设备管理经验。以“替、改、修”和“隐患不过夜”的指导思想,为设备“把脉问诊”,实现了炼钢设备运转率达到90%以上的目标。
“有计划、有预见地开展设备检维修工作是唐主任的拿手绝招。”方大达钢炼钢厂机械维检大班的颜师傅谈到,比如大吨位行车的钢丝绳更换,我们要按照生产计划和设备运行情况拟定更换计划,一方面不耽搁生产,另一方面是确切的把准设备运行状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方大达钢的每一个生产环节,设备是生产的利器,唐太平所带的设备维修团队,正是让这些利器保持锋利的工匠,他们正在方大达钢转型升级发展的道路上一步步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
转型的机遇 集结新质之力
方大达钢新厂区热负荷试车前期,面对新炼钢工序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装备技术,唐太平感受到了危机感和紧迫感。“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吃住在项目建设现场,逐个逐个的跟进设备安装,厚起脸皮向施工方请教配件型号、大型除尘设备核心环节的维护方式。”与唐太平谈起过往,他有些心酸又有些自豪。
发展的步子向新质生产力迈进,唐太平大胆更新思想观念,在炼钢工序提钒转炉、提钒转炉、方坯连铸机等设备具备生产条件前,他率先掌握了炼钢单元四点连杆下悬挂转炉、炼钢生产静态冶炼模型以及火焰识别等设备系统的运行原理和维护方法,为新厂区炼钢单元全线具备生产条件筑牢了设备保障。
“新改造的钢包加盖装置,以前敞着口的钢包,钢水表面结着厚厚一层渣壳,既影响钢水质量,又降温很大,现在就像给钢水穿上了一层保温外衣。”经过改造,实现了全流程“无裸露”作业,炼钢厂转炉车间操作工王师傅说。钢包加盖系统的应用,空钢包温度显著上升300余度,有效减少了钢水温降20摄氏度,提高了钢包的热稳定性。
“每降低1摄氏度出钢温度,吨钢综合成本就能节省1元。”炼钢厂主任工程师王松透露,仅此一项年节约成本就达1600万元。在唐太平的影响下,通过开展“五小”活动,让车间变成了技术攻关的“创新创效孵化器”。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要“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面对荣誉,唐太平感慨“半生与设备打交道,我为自己是一名合格的劳动者感到自豪,我将继续用实干丰富和传承劳模精神,为企业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贡献力量。”(刘植松 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