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鞍钢集团本钢北营炼铁总厂炼焦作业区宽敞的大车道上,机械运转的轰鸣声中,新一代6号7米大型焦炉正在进行出焦作业。与传统焦炉生产场景不同,整个作业过程呈现绿色全封闭状态,只见新型推焦车工作时挡板适时关开;推焦车精准移动时,除尘罩自动升降衔接;拦焦车作业中,密封导烟装置全程覆盖;运焦车行进时,物料始终处于密闭管道内。曾经困扰行业的焦炉烟尘、明火和刺激性气味已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洁净的设备和湛蓝的天空。这里的焦炉已成为了和煦春风中的“美景”。新焦炉到底“新”在哪?这里又如何发展成为了本钢北营公司工业旅游线路上的重要景点之一?序幕徐徐拉开,《中国冶金报》记者对本钢北营炼铁总厂新一代绿色焦炉的实地探访就此启程。
本报记者 何涛 通讯员 关锋
4月25日,辽宁本溪,春光和煦,《中国冶金报》记者走进本钢北营炼铁总厂新一代6号焦炉所在的炼焦作业区。
炼焦作业区专业负责人刘玉坤介绍,该总厂新一代6号焦炉于去年11月24日投产,并于今年2月份达产,年产焦炭135.5万吨。该焦炉是采用ACRE(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开发的,具有全部知识产权的全新一代大容积、自动化操作、绿色环保、高效节能的焦炉,配套备煤、炼焦、干熄焦及煤气净化、发电等主要生产设施,形成了“煤—焦—电—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所有废气、废水经过处理后排放,满足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标准,可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无愧于本钢新一代绿色焦炉的称号。”刘玉坤自豪地说。
“新一代6号焦炉配备全新的自动化系统,主要包括推焦车、拦焦车、消火车、加煤车、自动加热系统。”刘玉坤介绍,“我们的自动加热系统目前已实现智能操作,焦炉‘四大车’陆续也将实现有人值守、无人操作。”
顺着刘玉坤手指的方向望去,一辆身披“绿装”,大约400余吨重、8米高的拦焦车正沿着轨道稳稳驶来。“你们看,过去焦炉的两侧导焦栅裸露在外,现在我们配备了新的挡烟板及集尘装置。跟正开过来的推焦车一样。如今,我们的拦焦车在工作时也是无烟、无火的状态,全面封闭。可以说,我们已经正式进入了‘绿色炼焦时代’。”刘玉坤面带喜色地介绍。
在本钢北营炼铁总厂,6号焦炉有36个火道、55个孔,在职工们的操作下,炉体各部位“封锁”严密。“这比之前的‘小炉子’配套设施更加科学,并且机焦侧专门上了两辆服务车堵烟、堵火。”刘玉坤继续解释道。《中国冶金报》记者看见,这两辆服务车像两只壁虎一样,趴在炉体上,如果炉门螺栓松动,车上的工作人员会将其拧紧。哪儿有冒烟和明火,它们都会第一时间去修复。
在新一代6号焦炉的分烟道,《中国冶金报》记者看到一台智能巡检机器人正在工作。它的“眼睛”闪亮,正在搜寻数据。当它顺着滑道向人群驶来时,空气及废气阀位是否安全已被它全面扫描到位。刘玉坤表示,该总厂新一代绿色焦炉的诞生离不开焦炉智能系统,焦炉智能巡检机器人更是功不可没。它们定时监护着焦炉分烟道空气及废气阀位、地下室的焦炉煤气及高炉煤气旋塞是否到位。刘玉坤介绍说,分烟道的开闭器负责把空气送到炉里配合加热,同时把下降的气流,即焦炉加热时所产生的废气排出去。过去,在该作业区,废气开闭监测是由人工检查、检测、做记录。如今,智能巡检机器人可以通过智能扫描,把人无法触及的危险角落用图片、视频记录下来,发现问题随时报警,并将数据、信号传到主控室。“智能巡检机器人还会自己充电,我们配置的是24小时送电模式,它们也可以24小时自动轮换巡逻。方便得很!”刘玉坤说。
来到地下室,只见这里铺满了介质管线。“刚才在分烟道的智能巡检机器人,检测的是空气和废气指标,现在在地下室的机器人监护的是煤气旋塞。”刘玉坤介绍。
说话间,《中国冶金报》记者看到一台智能巡机器人慢慢找准自己的“休息点”,停止作业,静心修养充电。“充电一般只需要10分钟,一会就好。”刘玉坤说。没一会儿,只见它休整完毕,沿着滑道又开始了工作,仔细检查着煤气管线上的附属设备。如果发现异常,它就会储存数据发出信号,专业人员接收到信号后会立即过来维修。
《中国冶金报》注意到,虽然是春季,但这间地下室内的温度已近30摄氏度。“夏天这里会更加闷热,职工们检查一圈得汗流浃背了吧!”《中国冶金报》记者感慨道。“哈哈!对啊!我们现在配备的机器人帮了职工们的大忙!因此,他们也在尽心尽力地呵护帮助自己工作的这个好伙伴,确保它们的健康。机器人和职工是并肩守护绿色焦炉的好战友。”刘玉坤随即回应道。
就在《中国冶金报》记者刚要离开地下室时,又被不远处的一个大型智能引风机吸引了目光。刘玉坤看出了记者的好奇,便立即介绍:“传统焦炉一般是不会配备这类装置的,它的作用是往地下室内吹入空气,保证空气流通,让设备也能好好‘呼吸’。”刹那间,《中国冶金报》记者恍然大悟——这也是为何刚刚在这铺满煤气管线的地下室里,却闻不到一丁点煤气味的重要原因啊!
推焦车、拦焦车、服务车、智能巡检机器人、引风机……在本钢北营炼铁总厂,一个个细节紧密联系,一步步工序牢牢相扣,共同成就本钢新一代绿色焦炉。
《中国冶金报》(2025年05月21日 08版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