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入夏的厂区
暮色裹着钢铁的气息
掠过交错的煤气管网
谭程彬握紧巡检手电
光束扫过炼钢转煤回收管道
也扫过谭程彬从陌生到熟悉的每一寸土地
谭程彬
一名从棒材精轧到煤气巡防的转岗人员
一滴水珠从能源管网悄然滑落,笔记本上随即多了一行记录:“管道轻微渗水,建议加强监测。”——这是谭程彬从轧钢厂转岗到能源环保部的第300天,也是守护能源命脉的寻常一刻。
去年,因岗位调整,谭程彬和四位同事从轰鸣的轧机旁转战蛛网般密布的能源管网。初入燃气车间时,面对陌生的煤气系统,谭程彬暗自忐忑。但师傅陈泽刚的话点醒了他:“轧钢人连上千度的钢坯都能驯服,静态的管网有何难?”
转岗首日,他们徒步两小时,从1号烧结到冶金石灰,逐条管线讲解阀门与排水器的原理。那晚,谭程彬在日记中写下:“管网如血脉,知脉络方能护周全。”
八公斤的巡检包压肩,脚步却越发沉稳。燃气车间看似平静,危机却暗藏于细节。犹记得在一次设备监护中,远处传来“呼呼”异响,循声排查发现转煤管道漏点。谭程彬立即上报、撤离人员、拉紧警戒线,避免了一场潜在煤气事故。那一刻,车间“零误差”的标准深烙于心——安全无小事,一定要,多走一步、多看一眼!
转型的淬炼不止于技能。曾经的轧机班长穆德田开始学着手绘37张管线图,双高棒老将付旋背下4号管网所有排水器编号。他们以脚步丈量58公里管线,排查42处隐患,用行动诠释“好钢需淬火,人更经考验”。
“今年四月,安全升级管控期间,我支撑安全管理室相关工作,让我对‘安全’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是巡检记录与隐患排除,更是系统化的风险预控与全员意识的凝聚。”
穿梭于管网间,光束所及之处,是钢铁巨人的能源命脉,也是一名员工“转岗不转志”的坚守,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刻入骨血的重钢人的韧劲。正如他们这群“跨界”员工所证:志在,则万变可为新局;心坚,则毫末亦成江山。(谭程彬、武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