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吕娟 祝叶 通讯员 薛嵩 栾玮玮
初夏的钢城灯火通明,山钢股份能源动力厂70兆瓦发电机组主控室内,不断跳动的仪表盘数字忽然停滞了。
“1号机组凝汽器的真空值为什么在相对低点负85千帕保持不变了?我们要尽快查出原因。”一场持续10多个小时的“真空保卫战”拉开序幕。
真空值持续徘徊在负85千帕,比正常值低了约8千帕。对此,该厂职工张雷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好比运动员肺活量少了9%,每跑一步都得多喘口气,而且还跑不快。”不仅如此,这个一数字的背后,像一个隐藏在设备系统深处的“无形漏斗”,相当于每天白白流失了500多吨蒸汽,直接影响着发电效率。
“这不仅降低了发电效率,还影响了设备安全。”能源动力厂工程师孙建军解释说,“真空系统就像是机组的‘心肺’部位,稍有闪失就会引发连锁反应。”
真空系统气密排查,牵涉到诸多生产管路,该厂车间主任刘俊明决定采用“烟气吸收法”来排除漏点。一场由运行工、维修工、车间技术员共同参与的“隐患歼灭战”也随即开始。
从地面到12.8米高的设备平台上,10余名职工在管廊间步步为营,拉网排查。“管路像迷宫,涉及数百个检测点,每个阀门都可能藏着隐患。”刘俊明和团队成员手持工具,展开地毯式排查。从凝结泵入口阀到真空表,从低压缸螺栓到安全阀,每道密封都要仔细检查。大家连续奋战,累计检测关键点137处。“凝结泵入口阀正常。”“低压缸螺栓无异常。”一声声的进度汇报,彰显出排查工作的有条不紊。
“泄漏点找到了!”汽机运行班班长赵彬在排查时忽然大喊。在安全阀西侧防爆膜结合面,烟气被吸进去了,泄漏点终于暴露了。经过商讨,检修团队决定用特种密封胶修补这个宽0.5毫米的裂缝。过了几分钟,随着密封胶与金属表面融合,监控屏幕上负93千帕的气压关键参数终于稳稳呈现。
在山钢股份能源动力厂70兆瓦发电机组主控室内,在大屏电子显示的真空值曲线图上,当负93千帕的数字在屏幕上定格时,持续了10个小时的“真空保卫战”终于迎来了胜利时刻。此次紧急抢修,帮助该能源动力厂大幅降低了蒸汽损失。如今,这套凝结着集体智慧的查漏经验已经被编入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在全厂推广。
《中国冶金报》(2025年07月09日 08版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