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中国宝武宝钢股份武钢有限四炼钢分厂1号连铸平台前,巨大的钢包正将灼热的钢水注入中间包。火红的硅钢铸坯如长龙般鱼贯而出——就在不久前,这条产线以15天连浇429炉硅钢、铸坯总长46公里的壮举,捅破了高牌号硅钢无法长连浇的行业“天花板”。在这里,技术攻坚的痕迹触手可及,全链条“水坝”理论悄悄诉说着“长连浇的奥秘”,“模拟经营”更让基层岗位价值清晰可感。
总长46公里的硅钢铸坯凝固着来自该基层单位协同创新的力量,更标记着传统钢铁向“新”而行的足迹——当“不可能”的行业定律被打破,武钢有限的发展韧性就在这灼热的产线上淬炼闪光。
本报通讯员 刘抒 程琳
6月4日14时06分,伴随着最后1炉钢包浇铸完成,一根根火红的连铸坯在产线上鱼贯而出,一个崭新的纪录在武钢有限四炼钢分厂1号连铸机平台上诞生——全系列硅钢连浇337小时、连浇硅钢429炉、双流铸坯总长46公里,相当于连铸机在15天里不间断浇铸出总长超过全程马拉松的硅钢连铸坯。
“它打破了高牌号无取向硅钢无法连浇的行业定律,实现了全系列硅钢长连浇,创造了新的行业标杆。”这项纪录的背后,是武钢有限应对行业下行周期严峻形势,贯彻落实中国宝武集团公司“新阶段、新战略、新模式”部署要求,以极致的“高效协同”打通全流程上下游界面追求超值的有力创新之举。
日前,笔者走进武钢有限四炼钢分厂,探访了全系列硅钢长连浇背后的故事。
明知不可能,为什么还要做?
穿过长长的参观长廊,站在炼钢厂四炼钢分厂整洁干净的1号连铸平台前,炼钢厂综合管理室主任王陶钧指着正在吊运的巨大钢包(俗称大包)介绍说,这里是武钢有限硅钢产品的专用连铸机,钢包里的钢水倒入中间包,通过多流出口进入结晶器,拉坯后形成火红的铸坯,被源源不断地运送到下道工序热轧。长连浇最大的难点在于中间包更换,特别是对于冶炼全系列硅钢,业界普遍认为“根本不可能做到”,放在以前武钢人更是想都不敢想。
如今怎么敢想敢做了?原来,这是源于该单位前期的积累和强烈的危机意识。长连浇是炼钢工序提质增效的有效手段,早在2018年武钢有限就针对其他钢种开展了长连浇,创下了590炉的连浇纪录。2023年钢铁市场危机四伏,那时候以模拟经营变革、产品经营变革为核心的“2+8”管理变革在武钢有限全面推开。各级管理者带头“算总账”,岗位职工人人“算细账”。当年3月份,历时23个昼夜,四炼钢分厂2号连铸机连浇818炉钢,低碳铝钢、镀锡板、家电板、裂纹敏感钢、汽车板等重点品种100%兑现,异钢种连浇34次,单中包炉数15.73炉,单流连续产坯长度超过45公里,刷新了国内双流板坯连铸机连浇炉数、铸坯总长度、钢坯总产量最高纪录。与一线职工谈及此事时,大家都能清楚地回忆起,当时该公司领导站在连铸平台上鼓励大家:“这个纪录意义重大,把原来不可能、不敢做的事情做到了,突破很多原来所谓的‘天花板’,如果全公司上下都这么想、这么干,就一定能创造更出色的业绩!”
一线队伍的精气神上来了,接下来需要攻克的就是突破武钢有限的拳头创效产品——硅钢的长连浇。“随着越来越多的钢企加入竞争,过去硅钢产品是‘皇冠上的明珠’,如今卖出了‘白菜价’,在冶炼工艺上寻求突破降低成本已是必然。”以往硅钢生产,特别是高牌号无取向硅钢因工艺特点,在连续浇钢换中间包时容易造成事故,因此每次换中间包要停机1次,一停就是90分钟。“实现长连浇,价值太大了!”四炼钢分厂厂长赵元掰着手指头数起来,“一是高效生产;二是降低成本;三是防止铸机频繁开停,有利于设备状态维护;四是进一步稳定铸坯质量;五是减轻职工劳动强度和保障人身安全……以成本为例,仅过去1个浇次,连铸坯头部就要切4米~6米,尾部还要切1米多;实现长连浇后,头尾加起来仅切1.6米。”
在该炼钢厂有句名言——“主动即自由”,与其等待领导下指令攻克,不如自下而上主动去做。壁垒不是“拦路虎”,是有待破解的“封印”。这次武钢炼钢人决定主动捅破这层行业的“天花板”。
把投入最大的设备效率
发挥到极致
在中控室,连铸日班操维作业区作业长李飞和几个项目团队成员一起用几个矿泉水瓶模拟连铸驱动辊,给笔者讲解其中的不易。“硅钢坯脆且易碎易鼓。”“近900摄氏度的铸坯是柔性的,内部是液体如‘溏心蛋’,一旦产生鼓肚,卡住驱动辊拉不动就是重大事故。”“虽然有818炉其他钢种的长连浇经验,但对于硅钢完全是新课题。”“一炉硅钢钢水合计成本70多万元,浇炉不成功就只能回炉,后面跟着的两炉钢水也废了。”“只有1号铸机生产硅钢,没有退路。”“发生事故,铸机一整天不能生产,设备更换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还将影响公司整个硅钢生产。”……一开始,四炼钢分厂乃至整个炼钢厂都顶着巨大的压力。
为了避免事故发生,作业区攻关团队把试验放在每一次设备检修前。“核心是温度、速度、宽度。”李飞介绍说,如何确保水冷温度、控制拉速和换包速度、调整铸坯的宽度,其中温度、成分、拉速、水量、钢种等可变因素太多,上千个冷却水喷嘴,无数次动态模拟计算,构建配水模型、拉速模型……“放到两年前,我根本不敢想自己的潜力这么大!”年轻的项目团队成员张江波有些腼腆。炼钢厂更是投入优质资源,厂里的首席、专家、厂领导都站在连铸平台前,守着中控室的电脑屏幕,一起跟踪试验情况,各工序制订方案做好保障。用炼钢厂厂长杨运超的话说就是——必须成功,必须确保万无一失。接下来的日子里,接痕焊合不良、鼓肚等缺陷被一一克服,缩短换包时间、连浇过程稳定受控,各项换包连浇试验均取得了成功。
经过评估,团队决定从2024年12月份开始在所有高牌号无取向硅钢上全面展开长连浇换包。当月,他们终于实现高牌号无取向硅钢换包5次、连浇77炉,打赢年底“收官战”。2025年1月份,实现了高牌号无取向硅钢高液位换包3次、连浇48炉,取得新年“开门红”。“两次测试,我们心里有底了,证明路线是对的。”四炼钢分厂判断条件成熟,5月21日便向更高的目标发起挑战。15个昼夜,连浇429炉,其中取向硅钢占比24.7%、高牌号无取向硅钢占比14.2%,异钢种连浇25次,平均拉速超设计拉速15%~30%,武钢有限创造了硅钢生产的行业新标杆。“结晶器的最长寿命是1500炉,如果不考虑铸机检修和合同切换,理论上我们可以继续浇下去。”王陶钧对长连浇常态化运行充满信心。
从唱“合唱”到修“水坝”
走在高高的环绕厂房的参观通道,从铁水包、转炉、精炼到连铸,炙热的现场、金黄的铁水、巨大的钢包和铁水包、穿梭往返的行车、鱼贯而出的火红铸坯,钢铁工业的壮美和震撼尽收眼底。
“长连浇好比一个合唱团,连铸是嘹亮的高音,设备系统是低沉的低音,转炉、精炼是中音,把源源不断的钢水运往连铸,行车运转是鼓手,决定着生产的节奏,调度系统是指挥,高效生产是组织出来的。炼钢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决定着长连浇的成败。又好比炒一道菜,每一个工序在传菜时不能摔跤,要稳住。”赵元打比方说。
为了实现硅钢全系列长连浇,四炼钢分厂每个工序都倾尽全力。长连浇使行车运转节奏加快,行车工责任重、压力大,分厂在操控室内设置行车调度指挥员,和高空作业的行车工协同完成运转任务,一旦发现故障问题,每天早会认真分析查找。“第一次觉得自己的工作挺伟大!”运转职工告诉笔者,这次四炼钢分厂运转案例获评为宝钢股份先进党支部,还要去上海领奖。该分厂内部的“模拟经营”同样推着大家劲往一处使,长连浇能带来真真正正的效益,对于员工就是真金白银,每个工序都配合到了最佳状态。
还不仅是炼钢厂自家的“小账”,还是公司的“大账”。为什么是1号连铸?武钢有限的利润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硅钢,1号连铸机就是中间的枢纽。犹如一座大坝,铁水从上游过来,通过连铸控制水量,均衡地流下去,流向热轧工序。连铸机不停,转炉就不能停,炼铁也要稳定高质量供应,下游的热轧、冷轧还要接得住这波“流量”,设备系统、能环系统、物流系统更要保障不掉链子,让生产节奏高效匀速。
整个系统都转动起来了:炼铁厂充分利用宝山炼铁部专家团队“最强大脑”支撑,赶赴兄弟单位进行高炉技术管理学习交流,转观念、提效率。5月份,高炉进入稳产、高产状态,全月铁产量超月度目标2.9万吨,为1号连铸机长连浇创造了条件。在8号高炉现场,笔者见到了年轻的炉长曾伟涛,他坦言当炉长很累,但能够为后工序稳定提供优质的铁水,促进产品经营持续向好,值得!“进入6月初,我们更进一步,向1万吨/天发起冲锋。”他说。在热轧区域,长连浇有效提升了热装热送效率,1580产线运行稳定,总故障时间大幅缩短,作业率达86.87%,钢轧界面高效运行。更可喜的是,在品种方面,15天里累计轧制硅钢11.7万吨,实现了全月硅钢交付新纪录;在生产组织方面,热轧工序协同四炼钢分厂和制造部,围绕提高硅钢双机兑现率和单位排程最优化开展专项工作,5月份实现双机兑现率38%,较第1季度提高了8.5%;在技术改进方面,围绕硅钢连浇效率提升,开展精轧工作辊辊型优化工作,实现1个换辊周期取向硅钢主轧材块数增多5块。
一子落满盘活。全系列硅钢长连浇带动了武钢有限硅钢全流程生产效率的全线提升。
不是“卷”!
提效率是“主动即自由”
429炉长连浇刚刚结束,1号连铸机随即按要求进入检修周期。现场职工瞬间着急了——“为啥不接着搞连浇,加速搞呀!”质疑声此起彼伏。
在武钢有限有一股强大的内生动力推着每1个岗位、每道工序、每1个厂主动追求“四化四有”。特别是“模拟经营”推开后,大到厂部,小到个人,每个人都在“算账”。以炼钢厂为例,职工更愿意克服困难炼附加值高的钢种,这意味着奖励多、收入多。“模拟经营”使同岗位间职工的收入差距可以拉得很开,同一个机长岗位拉到了1.58倍,炉长拉到1.85倍。“荣誉感、获得感也随之上升。”连铸日班操维作业区作业长李飞不久前获得武钢有限金牛奖,四炼钢分厂也成为获奖大户,许多职工获得岗位晋升。由于获得感增强,职工流转到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岗位的意愿也变得强烈。“现在只要振臂一呼,大家就干起来了,不需要做队伍的思想工作。”李飞告诉笔者。
以往有种观念,一谈“效率”必然是“卷”,但对于如今的炼钢厂员工而言,这次长连浇真的只是单纯为了更有效率、更有效益。长连浇也意味着更轻松的工作。过去平均一天要换2次中间包,每次1个半小时,大家站在连铸平台上顶着高温操作,劳动强度很大。如今15天长连浇,职工大多数时间坐在控制室里自动化操作,既安全又舒适。这里真正实现了“主动即自由”。“收入高了,工作更舒适,谁不盼着长连浇?”张江波说,倒班员工更是希望一直长连浇下去。目前,该作业区已经进入常态化连浇,对设备保障提出高要求,同时对小的问题缺陷持续整改。
《中国冶金报》(2025年07月16日 08版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