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底,鞍钢本钢北重公司80吨级新“油改电”能源矿用洒水车已经组装完毕,进入调试阶段,这标志着全国首辆百吨级新能源矿用洒水车在本钢诞生。4月10日,该车首次进行“空载试跑”。这台绿色的“钢铁巨兽”驰骋在太子河畔,宣告着本钢北重在新能源矿卡领域迈出的坚实第一步,更彰显着该公司在“双碳”目标下的转型决心与创新活力。在这里,《中国冶金报》记者感受到,太子河的碧波映照的不仅是如画的风景,还有本钢向着绿色、智能、可持续未来进发的磅礴力量。这力量,源自于那一双双沾满油污却无比灵巧的手,源自于那些在电脑屏幕前凝神思考的头脑,更源自于“一群人、一件事、一条心、一定行”的信念洪流。
盛夏正是酝酿“果实”的美好时节。请跟随《中国冶金报》记者的笔尖,走进全国首个百吨级新能源矿用洒水车诞生地——本钢北重公司总装项目部和技术质量中心,亲眼目睹该公司一线职工们调试并驾驭“钢铁巨兽”时的风采。
本报记者 何涛
辽宁本溪,太子河如碧带蜿蜒,波光潋滟。河畔,本钢北重公司总装项目部静卧其间,厂区内绿柳依依,柔枝轻拂,仿佛在为一场“绿色变革”悄然喝彩。就在这如画风景中,《中国冶金报》记者目光所及,是一台庞然大物正沉稳试跑——通体披覆着象征生态的环保绿,高大车身与河畔景致浑然天成。这正是全国首台百吨级“油改电”新能源矿用洒水车,此刻正在进行关键的“空载试跑”。“所谓的‘空载试跑’即大车不上罐、不上水的空跑。在这过程中发现什么问题,便可以在空跑后直接到总装项目部和技术质量中心进行整改调试。”本钢北重公司技术质量中心区域工程师郝建勇目光紧锁着移动中的巨车,并向《中国冶金报》记者解释道。
半小时的试跑,如同一次严谨的“热身”。车辆甫一停稳,总装项目部的工人们便如经验丰富的“医生”般围拢上去。方才试跑中暴露的“小恙”——液压油泵渗漏,成为职工们“诊治”的首要目标。扳手轻旋,精准紧固,隐患瞬间得到“治愈”。“前照灯灯光有些弱。”郝建勇的指令简洁清晰。现场的职工们应声而动,不过几分钟,灯光便明亮了起来。紧接着,《中国冶金报》记者看到他们灵巧而有力的双手,在庞大的车身内部穿梭,对高压线与线夹进行着加固,每一颗螺丝的拧紧都仿佛在敲打“安全可靠”的印章。“本着对客户认真负责的心态,我们一定要在调试过程中做到一丝不苟。”郝建勇坚定地说。
这份执着与信心,同样深植于不远处的技术质量中心。走进这里,紧张而有序的气息扑面而来——只见工位上的职工们凝神聚力,指尖在键盘上飞舞,图纸在屏幕上延展。
郝建勇向《中国冶金报》记者详细地描绘出这艰辛而光荣的研发之路:从去年3月份起,该技术质量中心职工就不辞辛苦地频繁到山西平朔中煤集团和徐工集团,以及本钢矿业南芬露天矿、矿业歪头山矿,走访调研“油改电”重型矿用洒水车事宜;去年10月份,他们敲定了“油改电”计划,积极寻求合作厂家;去年11月份,研发制造正式开始;今年1月7日,项目顺利进入组装阶段。届时,正是北方地区天气最寒冷的时候。然而,刺骨的寒风冻不住他们滚烫的激情,他们挑灯夜战,以技术为矛,以图纸为盾,直面安装中的每一个“拦路虎”——发现问题,即刻出图,精准改造,将严寒的挑战化为创新的沃土。
“这几天是‘空载试跑’的关键期。”一位正低头忙碌的职工小李抽空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屏幕上跳动着来自总装现场的数据流,“我们就像‘数据捕手’,记录、分析,然后‘对症下药’。”
他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原先空调外机位置不当,导致线束冗长缠绕,隐患重重。正是采纳了团队内部的“金点子”,他们将外机巧妙移置驾驶室后侧,线束瞬间“听话”地缩短,安全隐患问题迎刃而解,成本也随之降低。据了解,目前“空载试跑”基本已完成,过几日这台新能源矿用洒水车将进行“重载试跑”,后续还将进行极寒、极热两个季节工业性试验,以确保车辆运行稳定且安全可靠。
采访结束时,无论是总装车间沾满油渍的工装,还是技术中心专注的屏幕荧光,都在向《中国冶金报》记者传递着同一个炽热的信念——这全国首台百吨级新能源矿用洒水车,对于该公司而言,不仅是一个里程碑,还是一张蓝图的开端。
车辆驶离,总装项目部大门旁,一块醒目的牌匾倏然映入《中国冶金报》记者眼帘,上面醒目地写着:“全力以赴,未来可期,一群人,一件事,一条心,一定行!”16个字如同战鼓擂响,道尽了记者此行的所见所感。
《中国冶金报》(2025年07月23日 08版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