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钢铁生产的核心环节中,轧辊加工如同“工业牙齿”的打磨,既关乎产品质量,更牵动着生产成本的神经。潘康荣,用十年如一日的专注与钻研,在轧辊加工的方寸之间精研降本之术,成为同事眼中名副其实的“降本工匠”。
从“刀具损耗”里抠效益
长方形的、圆弧形的、梯形的,大大小小的刀具在他眼里不光是“刀具”还是“钱”!哪些刀片分类可以进行二次使用、哪些刀具可以通用、哪些刀片可以代用,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是个“大工程”。
拥有多年实际操作经验的潘康荣面对这一问题时,尝试一套还没经过实践的工装,利用普通钢板进行工装制作。但现实中,大家发现刀杆工装尺寸、粗糙度以及平行度都要求较严格,夹紧后变形严重且受力后刀片容易损坏。毫不气馁的他另辟蹊径,经过多次讨论研究最终决定用轧辊车床报废刀杆发掘“真金”。经过刀杆工装改装制作,确保了数控轧辊车床的正常加工,避免了刀杆缺失而造成的生产影响,极大提高了轧辊加工生产效率,刀杆工装可以长期反复使用,按照正常消耗计算,全年节约刀具成本10万元以上。
在轧辊螺纹刻肋中,轧辊铣刻刀难以对中,校正时间长,造成加工效率低,且刀杆易断,铣刻加工不稳定,造成废槽,影响轧辊加工质量。潘康荣带领团队成员积极开展自主创新活动,边摸索边动手制作,通过改变安装方式、改造工装结构、优化工艺管理,研制出了一种轧辊铣床铣刻刀架,既提高了设备运行的稳定性,保证轧辊加工质量要求,同时扩大了设备加工能力,满足轧辊加工生产的需要。原使用刀杆每月54把,改进后每月使用37把,每月降低刀片损耗24片,年节约刀片采购成本近4万元。
潘康荣并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2025年带领班组梳理刀具降本推进项目5项,截至6月份,合计节约刀具采购成本6.39万元。
用“工艺优化”提升效率
“同样的设备,不同的参数,成本可能差出一大截。”潘康荣深知工艺优化是降本的“隐形钥匙”。他发现轧辊加工沿用多年的“粗车-半精车-精车”三段式加工流程,存在重复定位浪费时间的问题。
在推广使用高速钢轧辊应用过程中,发现通常加工方法无法满足工艺要求,导致轧辊加工刀具消耗成本难以下降。作为班长的潘康荣,立即组织班组技术力量对高速钢轧辊加工进行技术攻关,在棒一2线轧辊加工点,试用YG6A硬质合金焊接刀加工,优化车削加工三要素,效果显著,实现降低刀具损耗的同时,有效提高了加工效率。经统计,高速钢轧辊加工工艺自去年10月底完成优化改进以后,高速钢轧辊加工效率提高了30%-50%;刀具消耗成本大幅度下降,工艺改进前单条轧辊加工要损耗4片富耐克刀片,改进后1把YG6A硬质合金焊接刀可加工一条轧辊,且可以修磨再利用,降本提质效果好。
潘康荣带着团队梳理工艺流程图,反复测试不同工序的衔接参数,最终提出“粗车+精车”两段式优化方案:通过优化刀具几何角度和调整进给速度,将半精车工序的关键参数融入粗车环节,既保证加工精度,又缩短了20%的加工时间。同时,他还根据轧辊材质差异制定“差异化切削参数表”,让每台机床都能“对症下刀”,刀具消耗降低了12%。
把“经验变标准”做好传帮带
“一个人的降本是微光,一群人的降本才是火炬。”潘康荣从不藏私,他把自己多年积累的降本经验整理保存,里面详细记录了刀具选择、参数设置等各类实用技巧。他发现传统经验需要与新技术结合。他主动向班员请教编程知识,同时把自己的实践经验转化为可量化的操作标准。“以前靠手感,现在靠数据,两者结合才靠谱。”
在潘康荣的带动下,班组成立了“降本创新小组”,他带着班组成员在机床上实操演练。如今,班组里“人人算成本、岗岗有妙招”,仅去年一年,团队就提出降本建议36条,创造经济效益16万余元。
人们常说:一粒砂中看世界,一滴水中见人生。当被问及降本的秘诀,潘康荣擦拭着手中的量规笑着说:“哪有什么秘诀,不过是把每个细节做到极致,让每一分成本都花在刀刃上。”这位轧辊加工的“降本工匠”,用精研不辍的坚守,在平凡岗位上打磨出了不平凡的价值。(李书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