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钢铁轧钢厂热卷产线,高级工程师陈启发是个“另类”——他的“办公室”常在现场。他扎根一线,与操作工并肩作战,将目光锁定生产实际,以“岗位创新”为犁,深耕钢铁轧制的沃土,硬是从庞杂数据中“淘”出真金白银,将降本增效锻造成沉甸甸的效益。今天,让我们走进轧钢厂,一起听听陈启发的降本故事~~
优化窜辊策略:为生产装上“增效器”
提升轧制计划公里数以降低换辊次数及辊耗创效127万元
通过降低轧辊磨损程度
改善产品外形不合
随着产品结构调整,热卷产线冷轧压延产量比例攀升,但在轧制计划后期带钢频发的“复合浪”问题,如同无形枷锁,严重制约了轧制计划长度。客户反馈更是雪上加霜:“部分冷轧基料存在凸棱缺陷,不解决就停订!”压力当前,陈启发挺身而出。
他带领团队一头扎进生产数据,对轧辊磨损量、全周期板形参数等进行地毯式分析,揪出症结:原有窜辊采取固定步长和行程的方式,导致轧辊磨损量偏大,最大磨损量达到0.4mm。如何破局?陈启发将目光投向数据深处。通过优化辊形曲线,并依据不同轧制计划量身定制窜辊策略,实现变步长、变行程的智能控制,这好比为轧辊穿上了一件量身定制的“防护衣”,有效减少了轧辊集中磨损和接触应力。
效果立竿见影:轧辊最大磨损量硬锐减25%,困扰生产的带钢横向凸棱问题迎刃而解。轧制计划公里数更是往前迈进了一大步,足足提升10km。更可喜的是,换辊次数减少,辊耗显著降低,年均降本高达127万元!
精轧自动纠偏升级:为系统装上“稳定器”
降低废次降创效43.67万元
通过纠偏系统优化
改善产品缺陷
为提升自动化水平,根治“带钢中心线跑偏”“轧烂甩尾”等顽疾。热卷产线引进了3个机架自动纠偏检测系统。然而这套“新武器”初期却“水土不服”:检测偶发异常,操作干预频繁,效率大打折扣。
为产线技术保障的中坚,陈启发岂容它“任性”?他化身技术“侦探”,对检测环境与异常曲线抽丝剥茧,最终锁定“元凶”——水汽干扰。找到病灶,他精准施治:一方面优化数据过滤算法,剔除异常干扰;另一方面调整程序逻辑,实现对轧制工艺水的精准控制,有效避免了关键位置的异常波动,检测数据重归稳定。
针对人工干预痛点,他深入研究带钢跑偏规律,针对不同钢种规格和机架,制定精细化调整参数,并新增自动辊缝调整机架功能。成果显著:自动调平精度大幅跃升,人工干预率直降60%,系统最终实现了100%全自动稳定运行!由此,层间不齐、溢出边、轧烂、切尾等缺陷得到明显遏制,仅此一项,每年减少废次品返修带来的成本就达43.67万元。(崔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