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武集团中南股份维检中心机修车间,机加工工艺员刘美剑的工位并不起眼。一方铺展图纸的桌面,却成了他强化算账经营践行“三个一”理念的核心战场。他将成本意识融入每一张图纸、每一道工艺,让冰冷的图纸迸发降本增效的鲜活力量。
巧思“点金”:废料堆里抢回18万元
厂房内,一批因图纸临时变更被判“重做”的滚盘支撑梁待按废钢处理。刘美剑得知后,立即调取图纸、现场测量,凭借扎实的机械制图功底与空间想象力,在CAD软件中模拟推演。他发现,若巧用更换下的旧备件,锯下一节重新拼接一端再加工,这批支撑梁完全能契合新图纸要求。经严谨工艺论证与图纸修订,这批价值18万元的支撑梁,仅通过末端拼接与工艺优化,便重新投入生产,真正实现“变废为宝”。“图纸上多画一笔思考,废料堆就少一座山头”,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精准“抠门”:更改图纸符号省出3000元
审核常用连接轴加工图纸时,刘美剑敏锐察觉:某处非配合面的粗糙度标注为Ra1.6,远高于实际需求——Ra3.2便足以满足使用。这一“过度要求”意味着必须额外增加一道精磨工序,单件成本显著攀升。他当即与备件员沟通,结合备件需求分析,在图纸上精准修订了粗糙度符号与技术要求。这一笔改动,直接取消了精磨工序。该连接轴共200件,单件节省加工费15元,仅此一项便为企业降低成本3000元,细微符号变动带来了可观效益。
破局“提效”:“十件同琢”突破加工瓶颈
冷床改造需翻修816件滚盘,传统加工采用单件逐个车削模式,每件需反复装夹校正、对刀换刀,还需等待行车吊装,单班仅能加工好4件,两班日加工量8件,月加工量不足200件,很难满足交货需求。面对瓶颈,刘美剑牵头成立车间专项攻关小组,从工艺优化与工装革新双向发力。他提出系统性优化车削参数:主轴转速提升30%、进给量优化15%,使单件加工时间缩短25%;同时设计专用模块化工装夹具,通过键与键槽定位配合、螺丝锁紧,实现10件滚盘同步装夹、同步加工。一次吊装即可加工10件,日加工量突破20件,月加工量跃升至500件,更关键的是,滚盘加工精度标准差从0.05毫米降至0.02毫米,合格率达99.9%。这场“提效”不仅如期交付备件,更实现效益提升60%,降本11.87万元。
方寸图纸间,藏着降本增效的大天地。刘美剑以笔为刃、以工艺为策,把算账经营的理念,从口号变成了车间里看得见算得出的效益。这位基层工艺员用毫厘间的较真、图纸上的智慧,诠释着“降本之星”的担当——他绘制的不只是产品轮廓,更是向成本要效益的最优蓝图。(赵爱苹 王卫琴)




























